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書法研習回憶錄(2):書法起步的那些事

作者:由 淘心齋主人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2-08-24

寫字的過程,應當說蘊藏著很多玄機,不是每個人透過努力就可以改變的,就像人的特長不一樣,許多人在文化課中,不喜歡數理化,自然有的人也與文學不沾邊。

而文化高也不見得寫字好。當然我不是在否認練習的作用,而是分析,對於事物中的道如何破解,也就是說,在學習一門技法中,人們的領悟差異是非常之大的。

民間有各種俗語談到,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進門可能容易,修行則不簡單。自己學書之路是從軍之後的事,那是憑著自己的愛好。最開始是從美術入手的,比如寫黑板報、寫標語、寫宣傳欄等。

從學校到部隊,這些事自己也做得很多,後來找到一些古人的毛筆字帖,模仿起來。開始不知道什麼叫臨帖,當然技法也存在問題,現在回想起來,自己屬於哪種可以自學的人,透過書本可以嘗試沒有學習過的東西。

我們這代人趕上“文革”,沒上高中就進了工廠就業。上世紀80年代國家設立高等自學考試製度,給了我們這些沒有機會進校門的人,以取得高等教育文憑的機會。自己當時與三十多人,坐著一輛土巴士去參加第一次自學考試,十四門課考下來,只有三人拿到文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考試成績出來,只有中國近代史不及格,又參加了復考。我記得那個年代也是自己每週兩個晚上去茂林書法學院上課的日子,如果自己不是如此熱愛書法,怎麼可能會去面臨高等自學考試去拿文憑的關鍵時刻,還有閒心去學書法呢?那時候,我的兒子還很小,家務中事也不允許自己用時間花心思學書法,但我還是咬牙堅持下來。

在茂林書法培訓的日子,才真正理順了自己多年的用在書法上的整個思維方式,才懂得技法是什麼。現在很多自學書法的人,為什麼會走彎路,甚至很多年的習書過程,還是對技法不知一二。

有些老年朋友自學書法時遇到最重要的問題也是技法問題。開始臨寫顏真卿的《大麻姑仙壇貼》時,我和多數學員對此貼的審美竟出現了與老師相反的意見,以為這個貼的字不美,甚至有些醜。

這與我現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幾乎是完全相同的。現在來分析這一現象卻是很有意思的,人們的審美不是固定或者不可改變的。如果我們不進入書法學習,永遠也讀不懂古人的字。

幾十年的書法練習,技法越加成熟之時,越發感到古文字之內涵。從執筆之初,到運轉自如,不知要經過多少次練習,磨去多少日月星光。人們在最初去看古人的字,往往是去看它的清秀俊朗、規矩、端正,卻看不懂字的古樸厚重、沉雄奇絕。前者,在一段時間可以做到,而後者卻不是一般人能及。

我慶幸自己能進入茂林書院學習,選擇了顏體楷書。因為顏體的書寫對於技法的要求很高,相對於其他楷書大家的字型,其內涵更深。它不是那樣如美術字體一樣的方便簡約,一蹴而就,而是藏鋒和回鋒以及中鋒行筆帶來的運筆方法上的講究,使初學者望而生畏,這是在茂林書院學習之初最讓自己記憶深刻的東西。

顏體的雄渾和樸拙之處,正是由於技法不同才成就其面貌不同,那時臨寫一個字也需要幾節課時間,從枯燥之中尋找書法之道,從逆起藏鋒到動作上,就放緩了行筆的速度,讓人心先靜下來,墨色才沉著於紙面。

筆鋒含墨量是經過長期書寫才可以控制好的,我在臨寫《麻姑仙壇記》一帖時,筆鋒的墨含量總是偏少,一般人容易把墨颳得乾淨。這與顏體風格不相一致。因此,經過一段時間才感覺到墨色達到了臨寫的要求。

我是那種與書法結緣的人。兩年半的培訓,使自己從單純而簡單的書法愛好者,逐步向懂得技法的習練者,又逐步向深諳內涵規律的書法老師的路上邁進。後半年我甚至學會了簡單的裝裱書畫作品的技能。從用於裝裱的漿糊如何製作開始,一點一滴學起,所有的工具包括牆子(用於裱畫的紙糊的專用牆)也找人訂製。

後來,在我在出任總隊文工團政委的日子裡,也還堅持學習裱畫的技巧。遺憾的是,那些用具也因為幾次搬家而遺失了,現在想來,還是非常可惜的。

上世紀80年代,是自己而立之年的開始,有了兒子,自學考試、茂林書法培訓,事業上是三十四歲正營職,到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就成為部隊副團職幹部,擔任武警總隊辦公室主任。

三十五歲的年齡正是人生和事業的黃金時代,從空軍調到武警部隊這種變化也不是每個人都能體會到的,當時被稱為雙跨,難度極大,即跨軍區、跨兵種,三十一歲從瀋陽軍區空軍一軍司令部,調到天津警備區獨立師,正逢改編成武警總隊。

我被分配到一支隊,在1986年7月調總隊司令部辦公室當副主任,這其中的故事也很多,不牽扯書法,將另作敘述。

擔任辦公室主任工作,有機會與社會的一些人接觸,社會活動也參加地比較多,每當有社會書法家來總隊慰問時,我在接待之中,會與一些相關人士交流,這其中認識了王冠峰先生,他小我幾歲,不經意間知道其父時天津著名的書法家王明九先生。

於是在王冠峰的熱情相邀之下,有幸到其家中拜望明九先生,既然喜歡書法,當時又在茂林書院學習,興趣和機會的雙重原因,在第二次見面時,提出嚮明九先生學習的想法,當然,明九先生欣然接受,只是提到要有幾個人一同學習,不便單獨授課。

在與明九先生學習的那段時間裡,給我印象深刻的是,明九先生授課時話不多,我們幾個學員都是成年人,且有一定的書法練習史,他常常提醒我們開動腦筋,仔細觀察老師的運筆和使轉,從那時起我才開始特別注意書法技法中的提按變化。

至今,我會在自己的教學中,經常告誡學生,提筆的兩個概念,離開紙面和不離開紙面的區別。而後者則更為重要,提和按的變化,使得書法線條呈現出變幻莫測的狀態,這在草書中更加明顯。

明九先生在習書中的狀態,至今留在腦海中,其頓挫有致、書寫中的節奏,使得所書字型相得益彰,現在我觀書者,沒有節奏者難稱書家,許多人寫草書行書如同繪畫,其中韻律和氣度難尋,留下的墨跡平淡無味。學書的過程中,感悟將起到主導作用,師父把你領進門之後,不可能再手把手教你寫好每個字型,在基本技法和要領掌握以後,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理解和消化。

如今含墨量沒有人能告訴你多少合適,因為筆的大小不一樣,紫毫、羊毫及兼毫又不一樣,加上紙的選用,季節及室溫都不一樣。你不經過長期實踐就很難取得真經,沒有每天的書寫歷練,很難知道用墨和用硯其中的奧妙。比如會讓你刮目相看的端硯可持續多日的墨色,省去每日用陶瓷碟盤的麻煩。

如果不是每日必寫,是永遠不知這些真諦的。學書幾十年的實踐,我都在感悟的路徑之中,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用心用腦去感悟。古人“悟道藏真”的論述,只有體會了才知道是千真萬確的存在,不經過消化,無法吸取營養,也不會豐滿自己。

標簽: 書法  技法  自學  茂林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