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唐高宗  乾陵:守成天子與一代女皇

作者:由 水靜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2-02-16

唐高宗  乾陵:守成天子與一代女皇

紀錄片《關中唐十八陵》(第一季)

這裡因埋葬著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女人而蜚聲中外,她的一生充滿傳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她突破了世俗,突破了男權社會,突破了整個時代,破天荒成為男權社會的皇帝,她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武則天。她所統治的王朝,前承貞觀之治,後啟開元盛世,整個國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她所創造的輝煌為人類歷史增添了與眾不同的瑰麗色彩。

唐高宗  乾陵:守成天子與一代女皇

一千三百多年的歲月,曾經的輝煌被深藏於這座大山之中,曾經把唐王朝的國號改為周朝的女皇帝,為何在生命的盡頭最終還是選擇以皇后的身份與唐高宗李治合葬,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的合葬陵。千百年來,吸引了後人無限的感慨和疑惑,讓我們走進這座帝陵,再現大唐與武周的盛世輝煌,揭秘兩代帝王的傳奇人生。

唐高宗  乾陵:守成天子與一代女皇

在陝西乾縣城北約6公里處,蒼茫煙雲襯托著三座挺拔俊俏的山峰,呈北高南低之勢,遠望宛如一位新浴之後的少婦,北峰為其頭,東西對峙的兩峰為其乳,仰面躺在蒼穹之下,因此被譽為大地上的睡美人。這,就是梁山。

唐高宗  乾陵:守成天子與一代女皇

傳說,唐高宗李治登基伊始派舅父長孫無忌和專管天文曆法的太史令李淳風為自己選擇陵寢之地,二人發現梁山是世間少有的一塊“龍脈聖地”,便選為陵址,卻遭到了相術大師袁天罡(gang)的極力反對,他曾為高祖選陵址到過樑山,認為梁山陰氣瀰漫,大有利於女主。他說:“依臣愚見,若陵址定於此山,陛下日後必為女人所傷。”高宗聽後猶豫不決,當晚,武則天利用侍寢的機會說服了唐高宗,選擇梁山為陵址。事後,袁天罡仰天長嘆“代唐者,必武昭儀也。”陵址選好,如何定名?群臣爭論不休。長孫無忌認為梁山位於長安西北,在八卦中屬乾位,乾為陽、為天、為帝,最終,唐高宗採納了長孫無忌的意見把陵墓的名稱定為乾陵。

唐高宗  乾陵:守成天子與一代女皇

據《新唐書》記載,公元683年12月,唐高宗李治崩逝於東都洛陽貞觀殿,武則天遵照高宗皇帝“得還長安”的遺願,在距長安80公里的梁山,營建乾陵。陵冢為梁山主峰,半山腰開鑿洞穴,設造地下玄宮,工程艱鉅浩大。據《新唐書·陳子昂傳》記載山陵穿復,必資徒役,鏟山背石,驅以就功。歷經近300個日夜的修造,主要工程基本完成。公元684年8月,葬高宗於乾陵。

乾陵營建,時值盛唐,國力充沛,陵園規模宏大,建築富麗雄偉,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它承上啟下,發展並完善了唐太宗昭陵“因山為陵”的形制,確定了大唐帝陵的陵園格局,成為此後唐陵建造的規範標準。據文獻記載,乾陵,周八十里,地面佈局,神似唐長安城格局,環山夯築內外兩重城垣,間距約220米,城垣的修築把陵區分為內城、外城和下宮及陪葬區三個部分,相當於長安城的宮城、皇城和外廓城。內城,以玄宮為中心,平面略呈方形,四面各置一門,以四神命名,南為朱雀門,北為玄武門,東為青龍門,西為白虎門,門外各置石獅一對、築闕臺一對,城垣四隅建角闕,城內建有獻殿,是供後世帝王子孫上陵朝拜、舉行祭獻儀式的主要活動場地,是陵園的主體建築。還有偏房、迴廊、闕樓、碑亭等輝煌建築群多處。外城以神道為中心,列置體積碩大,雕刻精緻的石刻群,數量之多、種類之繁,共有128件,由南向北分別置有華表、翼馬、鴕鳥各1對,仗馬及牽馬人5對,翁仲10對,無字碑和述聖紀碑各一通,六十一尊蕃臣石像和石獅1對。乾陵石雕形象生動,高大雄渾,刀法細膩,手法多樣,傳統技術和外來文化相結合,被譽為唐代露天石雕博物館。

唐高宗  乾陵:守成天子與一代女皇

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神道兩側對稱地矗立著兩座巨大的石碑,西邊的一座叫述聖紀碑,碑身通高6。78米,寬1。86米,重約89。6噸,碑體由五塊方石、榫卯套接而成,碑頂為廡殿式,基座雕有獬豸和海石榴紋,碑為七節,俗稱“七節碑”,象徵日月金木水火土,寓意唐高宗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普照天下,光耀千秋。碑文由武則天親自撰文,唐中宗李顯書丹。七節碑東邊聳立著聞名於世的無字碑,它取材於一塊完整的巨石,碑身通高8。03米,寬2。1米,重約98。84噸,尺寸略高於述聖紀碑。耐人尋味的是石碑是用來旌表死者德功政績的。對於好大喜功的一代女皇武則天,為什麼要為自己立一塊不銘一字的石碑呢?一說武則天自以為功高德大,無法用文字表達;二說武則天遺言自己的功過是非留待後人評說;三說唐中宗對武則天稱母后還是稱皇帝難以決定,故未刻字。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據陝西文物研究所多年前的考察,偶然發現了無字碑的陽面從上到下刻滿了小方格子,經專家反覆考證,這些小方格子並不是後人刻畫上去的,而是當初準備在石碑上刻字用的。武則天的碑文可能已經寫好,但李顯出於對母親的積怨,不提雕刻之事,就這樣出現了無字碑。今天,無字碑已並非無字。從宋到明,文人墨客在上面刻了42段文字,其中最珍貴的是碑陽面正中,一塊用契丹文字刻寫的《郎君行記》,內容為1134年金人修葺乾陵地面建築的事情,契丹文字早已絕跡,這段文字為研究少數民族歷史文化提供了珍貴的資料。那麼,在這塊疑雲千古的無字碑背後又隱藏了女皇武則天怎樣的傳奇人生和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在中國儒家男尊女卑思想的統治下,武則天作為一個女性,她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挑戰男權社會的極限,登上權力的頂峰,成為一代女皇的呢?

唐高宗  乾陵:守成天子與一代女皇

公元638年,14歲的武則天被唐太宗召入皇宮,封為才人,賜號媚娘。12年之後,唐太宗駕崩,按照前朝慣例,26歲的武則天因沒有子女,被送進感業寺削髮為尼,被幽閉在尼庵中的武則天並沒有絕望,她把希望寄於新皇帝唐高宗李治身上。據史料記載“上之為太子也,入侍太宗,見才人武氏而悅之”。不久,武則天被唐高宗接入宮中,封為昭儀。公元655年十月,武則天入主東宮,被冊封為皇后,32歲的武則天終於登上了女人世界的最高峰。

據史書記載,李治身體羸弱,患有嚴重的“風痺”症,風眩頭重,目不能視,從公元660年起,多病的李治將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詳決。從此,大唐王朝出現了“二聖”並尊的局面。唐高宗駕崩時,留給太子的遺命是軍國大事,有不決者,悉聽天后處分。這道遺旨等於將大唐王朝的最高權力交給了武則天。唐朝歷史進入了女主稱制的時代。公元690年10月16日,67歲的武則天正式登上了皇帝寶座,建立武周王朝,定都洛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公元705年11月,82歲的武則天崩逝於洛陽上陽宮仙居殿,遺制袱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次年,中宗李顯護則天靈駕還京,將武則天遺體合葬於乾陵地宮,由此形成了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一個陵墓埋葬了兩個皇帝的陵園。

唐高宗  乾陵:守成天子與一代女皇

一千三百多年來,乾陵的吸引力主要來自於武則天的知名度,而對於乾陵的另外一位墓主人武則天的丈夫唐高宗李治,史料記載中,筆墨吝惜,用字不多。作為一代君主,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怎樣的一位帝王?這位幾乎被人們遺忘的皇帝,為什麼能在位34年,成為唐朝歷史上除唐玄宗之外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

公元649年五月,唐高宗李治即位,時年22歲,年號永徽。即位之初,李治能夠效法太宗行事,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據史書記載,李治攻滅了長期為患西域的西突厥,使大唐的疆土,東至日本海,西達鹹海,南抵越南,北越貝加爾湖,約為1237萬平方公里,唐朝疆域達到最大,完成了太宗未盡的事業,李治不失為一位先帝創業後能夠守成的君王。當時的長安城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中心,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逐漸達到了頂峰。

唐高宗  乾陵:守成天子與一代女皇

唐高宗時期大力推崇佛教,大慈恩寺是高宗為太子時為追念文德皇后的慈母之恩修建的寺廟。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大雁塔就位於大慈恩寺內,是唐高宗時期為儲存玄奘從印度取回的佛教經典而建造的。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古印度佛塔的建築形式,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誌性建築。

今天,這座規模宏大、佈局合理、儲存完好、內涵豐富的大唐帝陵鮮活的向人們展示著大唐與武周博大、雄渾、壯麗的盛唐風貌和文化氣息。透過這座帝陵,我們真切地觸控到歷史的遺韻,感受到李唐天下曾經的偉大與壯闊。

大唐乾陵是關中唐陵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國古代帝王陵墓的佼佼者。這一座帝陵的主人唐高宗李治勤政愛民、拓展疆域、守成並發展了貞觀盛世。一代女皇武則天一生充滿傳奇,擁有超常的膽識和氣魄,挑戰男權社會,登上了權力的巔峰,而她的文治武功與千秋功過盡待後人評說。

標簽: 武則天  乾陵  宗李治  唐高  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