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千古流傳的墨香古韻

作者:由 佳木春生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2-02-15

筆墨紙硯是中國人的文房四寶,毛筆的歷史是從秦朝大將蒙恬開啟的,而紙張是在東漢時期蔡倫發明的,硯臺的開端最早可以追溯到到原始社會人類打造工具的研磨器,但是真正為世人熟知,則是伴隨著墨的使用。漢代劉熙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

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已經可以使用墨來進行繪畫,從現代人挖掘的人面魚紋彩陶盆繪就的紋路上,可以清晰的看到黑彩魚紋。

千古流傳的墨香古韻

新石器時代於1955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半坡遺址的人面魚紋彩陶盆

中國人喜山樂水,創造了書法這樣的文化藝術,而水墨丹青更是融入了中國人的氣質中。墨作為文人雅士的案頭必備之物,很早就被賦予了除書寫之外的功能,蔡質《漢官儀》曰:“尚書令、樸、丞、郎月賜隃糜大墨一枚,小墨一枚。”墨變成了一種禮儀往來的物品。

儘管現代人也修習書法,繪就國畫,更多時候是使用速成的墨水,摻雜了太多化學原料的人工墨水,流水線上灌裝的一瓶瓶外觀相似、內裡同質的墨水,沒有太多讓人驚訝的東西。而中國墨不同,每一方墨都是物華天寶的結晶,從製作到使用,都是有溫度的、有獨一無二個性的物什。可以說古墨,盡顯匠人氣質。不同於工業墨水的流水線,她的產生,顯得誠意十足。

古法制墨

古法制墨的工序繁雜,在現代人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速成心態下及看重投入-產出比的商業社會,緩慢的手工製作,多少和這個時代的氣質不符。尤其,工業墨水的使用,省卻了研墨的功夫,無非揮毫潑墨,何須用這麼陳舊的東西。

古法制墨選用的材料是油煙或是松煙,書畫家使用的常常是墨色更深的松煙墨,古人為松樹的選用,還有專門的論述,宋朝人晁說之在《晁氏墨經》中,不僅對松樹的產地有等次之分,還對松樹本身的品質做出了嚴格的區分,

千古流傳的墨香古韻

除過鬆煙墨,古代制墨名家還曾使用過桐油等製作油煙墨,加以生漆的漆墨,或是二者混合的墨,煉煙和取煙只是製作古墨的基礎步驟。在濾除了雜質之後,就要使用粘合劑將粉狀的墨變成固體形態。這種粘合劑就是膠,在古代,制墨最好的膠是鹿膠,唐《本草》注曰:“爢角、鹿角煮濃汁,重煎成膠。”此時,這塊黑漆漆的混合物,還不是人們書桌文案上的嬌客,還需要經歷十萬杵的錘鍊才能進入更高層次的修煉。越是好的墨,越需要經過無數次的捶打,才能經得起時光的檢驗,讓在紙張上承載的書畫文字流傳千古。

待錘鍊完成後,就需要墨模來昇華。成為樸實無華的墨錠或是一方千古流傳的墨塊,起關鍵作用的就是墨模。千古流傳的墨塊不易得,墨模卻保留長久,園林風光、鳥獸蟲魚或是人物故事、家訓典籍,都可以是墨模上的素材。

文房四寶中最著名的是湖筆、徽墨、宣紙、端硯,這些物什,其承載的文化傳承價值和藝術價值遠重於其本身的實用價值。一款好的古墨,絕不只是從墨本身來考量,還有雕刻家的審美和眼光。

使用墨模定型後,烏黑髮亮的墨變成了規則的墨錠,根據墨錠的大小還要經歷半年到一年的陰乾,這個過程也絕非是放置在某個遺忘的角落等待,仍然需要制墨師的每日的呵護照料,反覆的翻動,才能使墨錠保持平整。之後,就是最後一步描金,將墨上的圖案變得更加多姿絢麗。

看似只是一連串的工序,卻凝聚著諸多的技藝和經驗在裡面,稍有不慎,就難以製作出一方能讓人任意潑墨揮灑的好墨,那一卷水墨暈染,不僅依靠書畫家的手法,也要依靠墨的好壞,或深或淺、或濃或淡。

千古流傳的墨香古韻

墨可入藥

不僅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經記載墨為本草之霜,在醫學實踐中,古墨也常常是作為消腫止痛的珍貴藥材使用。電視劇《百年榮寶齋》中,開篇就為觀眾呈現了胡開文藥墨和宣紙的神奇救命的價值。

千古流傳的墨香古韻

《百年榮寶齋》

古墨中對膠的使用是有比例的,不同墨品有不一樣的配比,相應的為了使墨塊在後期書寫使用中具備相應的防蛀之類的功能,會加入蛋清、麝香、或是冰片、巴豆之類的珍貴中藥材,這就使墨塊具備了藥用價值。而現代人認為的三大奇藥,就是八寶五膽藥墨 、雲南白藥、漳洲片仔癀。宋代的《本草衍義》中曾記載:“以藥入墨,墨隨血走,內通五臟六腑,外透經絡肌膚,無所不通。”

研墨

古人專注于于制墨,寫了許多著作,尤其對研墨也有專門的論述,使用現代工業墨水的人,是很難體會到一方古墨在一方硯臺上,在緩慢的時光流轉中,所消耗的誠意和專注。如何研墨,研墨的姿態和程式如何,在古人看來都是一種禮儀的體現。 《尚書·大禹謨》中的這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被稱為儒學乃至中國文化傳統中著名的“十六字心傳”,而一方古墨的製作到使用,也無疑是凝聚了從制墨的匠人到書寫的文人墨客的全部。

千古流傳的墨香古韻

參考資料:紀錄片《中國文房四寶》、《晁氏墨經》、《徽州制墨師》

標簽: 古墨  研墨  使用  墨模  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