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清《文縣誌》第二卷 譚昌吉校點

作者:由 譚昌吉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0-09-05

清光緒二年(1867)文縣誌卷二

《營建志》 城池 縣治(捕衙附) 都司衙 舊所衙(把總衙附) 公 署 學校 書籍 社學 祠祀(附樂器) 倉廩 驛鋪 關梁 坊表 寺觀(常住地附) 養濟院 恤婺局 漏澤園 古蹟(附墓)

禮曰:毋起大工,毋動大眾。言興建之不可不謹也。顧城廓關,所以固守;庠序學校,所以育才;在公有署,出治以臨民;急遞有郵,如火而傳命;祠祀以報本,坊表以旌賢;寺觀為聖事所不遺,局院亦王化所由始,是皆勞民以役,動民以財,經國事者不可妄舉,亦不容闕而不講也。爰志營建:

城 池

古文州:舊在西園(《方輿勝覽》曰:陰平。故城在直西五里平地)今謂古城。唐建中三年(782)從城窄小難守,移治於河北高原上(《方與勝覽》曰:唐徙高阜,號曰文臺)。元改建於東ᅳ裡,西以高原,南臨白水,東距麻關橋,北通北關廂,周圍三里三分。明改千戶公署。建,安定、鎮羌、文興、武勝四門,因所城焉。明成化六年(1470)更建縣城於麻關橋東,與舊城相望,建,望京、通川二門。萬曆三年(1575)因卑隘,復增高厚周圍二里二分。萬曆戍子(1588)知縣楊偉,開南門為文明門,以諸生請通文風也,是科得雋一人。萬曆壬子(1612)守備李希賜申請改舊西城門於西街迤

1/24



南;改東門稍東向北,亦徙諸生請疏文運也,是科得雋三人。北關故無城。萬曆六年(1578)守備孟孝臣建外城ㅡ道,長ー裡三分北門ㅡ座曰:保御門。三城聯屬,雉堞相望,屹然ㅡ雄鎮也(以上《舊志》與《通志》同)。明未北關城毀於寇。

清,順治十四年(1657)重修復廢。乾隆十三年(1748)縣城圯,知縣曹恆吉動公款督修,雉堞城樓煥然改觀。道光間白水泛漲,衝陷南城,風脈頓復。咸豐十ㅡ年(1861)白馬番變,知縣淡樹璜於南面築長牆堵御,覆被水衝沒,居民蕩折,悉有其魚之嘆!

〔按〕:陰平故(23城在文縣,西漢為北部都尉治,更始三年(23)封陳牧為陰平,王國於此。三國為陰平郡,晉永嘉後氐羌據之,不為正朔所頒。故江左諸志不載。西魏平蜀始置文州於盧北郡,又置陰平郡,治曲水,即今縣西五里之西園。

深溝高壘,所以民為防也。兵法雲:不備不虞,不可以師。又云牆可百雉,重淵十尋,險巇嶻臬,形勝廼生,言守也。文城本彈丸,近復遭白水厄,南城內外,田房盡為澤國,居民僅百餘戶,ㅡ旦有警,其誰與守!蒞是土者,慎勿藉孟氏:地利不如人和之說,遂置築城為緩圖也。

縣 治

縣治在城正中。成化六年(1470)建牧愛堂,後為退亭,東為內宅,西為園樓乃憩息之所。萬曆戊申(1608)知縣張有德建堂,友為贊政亭,右為庫,東西為六曹。架閣庫舖長長承發司甬道為戒石亭,今廢。儀門內迤東為典史衙。西為監儀門外為土地祠。前即

2/24



迎賓館,左為予備倉,南為大門,上建譙樓匾曰:聲教四達。外坊門ー座匾曰:古文州。東西承流、宣化二坊。崇禎甲戌(1634)盡被寇焚。丁丑(1637)知縣張佩玉重建大堂,左贊亭、右庫,東西六曹。知縣楊琇修西亭三楹,大門卑隘。順治丁酉(1657)知縣劉霦仍修譙樓三間,坊門ㅡ座(以上舊志)。乾隆辛巳(1761)知縣孫巖重修大堂、六曹、土地祠。嘉慶庚辰(1420)知縣劉慶湘補修。道光戊申(1818)知縣張績補修,添建班房三座。同治十一年(1868)知縣何冠梧補修譙樓、儀門。 按舊志雲,縣治昔皆紳士所居,約有五百餘家,弦誦之聲,遠聞不輟。自土冦吳逆變亂,悉皆流隱鄉村,以至半城荒蕪,歸業者寥寥無幾,城市若山林焉!近雖蔀屋鱗比,然南城ㅡ帶,被水衝沒,已百十餘畝,可以築之,是有望於久蒞斯土者。

典史衙

典史衙,在縣治儀門左。乾隆間典史賈彩,道光間典史趙秉湘、何大賢先後補修。

都司衙

都司衙,在舊城正中街。順治丁亥(1647)守備柳大徳,改移於千戶所。故衙僅餘空址,今為都司射圃。

千戶所衙

千戶所衙,在守備衙左。順治丁亥(1647)裁所歸縣,千戶所改為守備衙,今為都司衙。乾隆六年(1761)都司王應聘修東西六曹。十三年(1748)都司海受於堂右建庫房。十五年(1750)都司趙景重修

3/24



馬神廟三間。神機庫,在舊城西坡。乾隆元年(1736)都司馬成龍創修把總衙,在西門內十字街。

按:江景瑞舊志雲:昔日有縣,復設有所,縣城屬守令,所城屬守禦。丁糧不同地方各別。縣所之分職是故耳。自順治十六年(1659)裁所歸縣,合軍民之田土差役,悉歸縣令掌理,則所城之名,似可氓然無跡。乃天末愚氓不知因革。以舊千戶所者,復有守備居之,遂疑所官仍在,可與縣官分城而理也。統轄實名分攸關,鳥可以無辨。

公 署

察院在舊城北街。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縣孫巗改建萬壽宮,內正殿ᅳ座,獻殿ㅡ座,東西朝房各三間,大門三間。道光二十八年·(1848)知縣張績重修。光緒元年(1875)知縣長贇因東西朝房傾圮,籌款欵,飭廩生任廷模補修。

察院行臺ㅡ所,在尖山鄉。順治庚子(1060)知縣劉霦建正廳三間,東西廳各二間,儀門ㅡ座。

國家設職蒞官,建署以治,俾有攸止,所以節勞也。君子ㅡ行作吏,儼然稱尊,當希古人戴星之風,勿遽籍口鳴琴之化。庶幾藎勞中有我,燕溺中無我。居位尸位之誚,吾知其可以免矣。

學 校

文廟舊在舊城西南偶,成化六年(1470)分縣,改建於縣治東。嘉靖三年(1524)拓修文廟中,為大成殿,兩翼為東西廡,前為戟門,左為魁星樓、文昌閣。萬曆丁酉(1591)知縣範文彥建。崇禎七

4/24



年(1634)樓被火焚。壬午間1642)合邑紳士復建。由左腋入為崇聖祠、泮池舊在德星門內,今改於門外。戟門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祠前為禮門。達明倫堂,堂後為敬ㅡ亭,為教諭署,堂左右為:博文、約禮二齋,今俱疲。西有空址。康熙三十六年(1697)教諭陳協哲建文會堂三楹,今廢。甬道中有坊,匾曰:敬敷五教。右為訓導宅,今攺教諭暑。南為儒學門,東西坊二,曰:興賢、育才,今廢。順治戊戌(1058)知縣劉霦重修;乾隆丙子(1756)補修;道光二十五年(1845)知縣張績補修。

明倫堂,順治戊戌(1638)劉霦重建;乾隆辛巳(1701)知縣孫巖補修居稽室;道光戊戌教諭李永賴,並堂後正廳廂房均經捐修;光緒元年(1875)堂及學門復坍圮,知縣長贇籌款,飭紳士張佶、王沛澤等督修。

學 額:學生二年ᅳ貢,廩缺二十,增缺二十。歲考取文生十五名;武生二十名。入學科考取文生十五名。入學見《通志》。

縣學頒存書目:

上諭二十四本:1,《大清律》ㅡ部;2,“二十ㅡ史”ㅡ部(49套四本);3,《詩經》五部(每部24本);4,·《書經》五部24本;5,《周易折中》六部(每部10本);6,《明史》ㅡ部(計120本);7,《禮記》ㅡ部83本;8,《春秋》五部(每部24本);9,《朱子全書》六部;10,《儀禮義疏》ㅡ部50本、11,《春秋直解》ㅡ套8本;12,《周易述義》ㅡ套4本;13,《詩義折中》ㅡ套8本;14,《性理》六部;15,《周官義疏》ㅡ部49本;16,《御製詩文》十三套;

5/24



17,《科場條例》8本二套;18,《續增科場條例》十本;19,《磨勘條例》二本;20,《續增磨勘簡明條例》十八本;21,《學政全書》ㅡ部;22,《禮部則例》二十四本;23,《補笙詩樂譜》二冊;24,《御製駁呂留良四書講義》十部。

爵閣督憲左發,縣存學書籍:

《四書》1部 《詩經》1部 《春秋》1部 《孝經》1部

《書經》1部 《易經》1部 《禮記》1部 《小學》1部

興文書院:在文廟東,正庭並樓三間。道光十二年(1841 )知縣李 閒移上城文王廟於樓上,祀文王周公、太公,匾曰:緝熙堂。東西閣房各二間、講堂三間,系舊建。咸豐二年(1852)知縣陳繼仁勸捐錢九百餘串,置產取息作為官課、堂課、賓興。暨延山長脩脯之費,此項歸監院齋長經理,年終具管收除,在清冊報縣備案。

社 學

振文義學:左興文、通川二坊。同治十二年(1878),知縣陶模設。

敷文義學:在文明、承流(二坊。知縣陶模設。

培風義學:在武勝、佈政二坊。知縣陶模設。

(以上三塾脩脯錢四千文,知縣陶模詳請在裁規下動支。)

育英義學:光緒元年(1875)知縣長贇捐廉,設迎恩、宣化二坊。

崇雅義學:光緒二年(1876知縣長贇捐廉, 設在文明坊。

端習、崇正義學:二塾,在碧峪鄉,知縣陶模新設。脩脯在碧山書院房租項下動支。

6/24



龍津義學:在石灣鄉。光緒元年(1875)義民田元有創修,並捐置地取息,以供脩脯。知縣長贇嘉其賢以“義篤端蒙”旌其閭。

化俗義學:在中寨鄉。

文邑學校,人才輩出,有明若葉紹先、王繼禮、蕭籍能名顯當時聲施後事。我朝文教覃敷。二百餘年中,如何帝錫、何宗韓、張培蘭等,或為名臣,或稱宿學,皆雲飛霞變,龍翔鳳翩,敻乎尚矣。今雖稍替然前型匪遙,士其勉旃,勿謂古今人不相及也!

祠 祀

文廟:嘉靖九年(1530)易像為木主,嘉慶間邑人張履敬制木位。

東廡、西廡:同治十年(1871)知縣何冠梧重製先賢儒木位。

崇聖祠:

文昌閣:昔在文廟戟門之左,康熙已酉(1669)知縣鄒楷改建於將臺之巔。(舊有常住地契買:張應衡,鐵樓寨番民周易,漢民喬英並中屯寨民朝左臣等。在爭僻家嶺、大壩、大河官荒,斷歸文昌宮。收租助香火立碑有記。

武 廟:ㅡ在舊城南門外,為春秋祀壇;ー在將臺,知縣孫巗重修。春秋修祀典於此;ー在舊城北郊。

社稷壇:在縣北郊廢。道光辛丒(1841)知縣錢崑秀新建於縣東門外。光緒元年(1875)知縣長贇補建。

先農壇:在縣東郊。同治五年(1866)援甘川兵毀,籍田ー埫,歲取祖辦祭。

7/24



風雲壇、雷雨壇:舊在縣東廢。今在社稷壇致祭。

厲壇:在舊城北郊。

城隍廟:先在城東門外。嘉靖十五年(1562)知縣張文標建。崇禎攺建於東門內,知縣李常植建。道光戊戌(1850)知縣李從圖、方登賢,飭紳士張棆元等募修廓其規模巍然攺觀。廟內常住地:黃路壩水地六分,東至秀石地,西至張必仁地,南至河邊,北張希爵地。窩之地五分,東至張九歌地,西至張君策地,南至周十記存,北至靠山四方地四分,東至張達圖地,南至張國士地,北至蕭音地。見“孫志”。

魁星樓:在文廟東。道光戊戌(1838)教諭李永賴補修。

龍王廟:在舊城北郊。乾隆已卯(1795)邑令孫巗捐修、邑令陳士珩、劉慶湘、鄒應升、李從圖補修。

文王廟:古建於舊治後臺上,宋移建於南門西。明正德時知縣黃淵重建於上城羑里山前。嘉靖間知縣全福修。崇禎戊寅(1638)冦焚。順治丁酉(1657) 知縣劉霦重修。道光十二年(1831)知縣李閒移修於文廟之左。前與文書院,後緝熙堂。

洋湯廟:在縣北ー百三十四里天魏湫旁。其神勅載:岐山龍尾溝人,唐進士,任廣昭節度使,避安祿山亂,棄家修道,卒於此為神,禱雨則應。宋勅封“洋湯大海平敏澤龍王”!

慈霈廟:ー在南山巔;ー在山麓;ー在舊城南門內,為祀壇。宋勅封:“善濟廣應助顯佑妃”。張覺民有記,見《方輿勝覽》。康熙間邑令王國柱補修。咸豐間知縣陳繼仁飭舉人張培蘭、民人鄢

8/24



茂、陳 基募修。

忠節祠:萬曆戊申(1608)知縣張有德建於上城文王廟內祀,劉銳、趙汝向,崇禎戊寅(1638)與文王廟同災。知縣江景瑞祀於名宦祠。

蕭曹祠:在縣二門內。

土地祠:在縣頭門內。

馬神廟、厫神廟:在倉院。

獄神祠:在監內。

名宦祠、鄉賢祠:在文廟戟門左右。

旗纛廟:在演武亭左,水衝沒。

馬神廟:在舊城西坡。崇禎七年(1634)焚。今移建於司署儀門外。

忠孝祠:在書院東。

節義祠:在書院西。道光庚子(1840)知縣錢崑秀補修。

江公祠:在縣城城隍廟側。康熙時士民為知縣江景瑞建。

魯公祠:士民為宋太守魯安仁建,生祠於普明禪院,水衝沒。同治問何冠梧建祠將臺上。

遺愛堂:在書院內士民公建。

附:文廟樂器數目

江景瑞舊志:文廟春秋丁祭,例設樂舞,以侑祀典。文居萬山中,向皆草莽未備。康熙三十九年(1700)知縣江景瑞奉文增定佾禮生六十四人,凡衣頂優免,俱與附學同教諭陳協哲搜考書記,

9/24



照式設定樂器,雖壎、箎、搏、拊之屬,不能悉備,而琴、瑟、笙、簘、鞉、磬,祝致鼓歌之雅,亦概可觀矣。又按道光二十ㅡ年(1841)知縣錢崑秀捐亷製造樂祭器,選補佾禮生六十四名。逐曰恭演,確有可觀。茲將所制樂祭器附後:

龍勺ー件 銅爵七十二件 籩六十件 豆ᅳ百ー十件

篚六件 毛血碟三件 祝版ᅳ件連掉

樂器數目,

旄旙二件連架 祝ᅳ件連坐 鏞鍾ᅳ口 楹鼓ᅳ面

特磬ᅳ件 足鼓ᅳ面 搏拊二面 鼗鼓二面 琴六張

瑟二張 編鐘ᅳ堵16口 編磬ᅳ堵16ㅁ 鳳簫二件

洞簘六件 壎二件 箎二件 龍笛六件 笙六攢

敔ㅡ件連座

舞 器

旌節ㅡ杆連架 翟三十件連架 籥三十六件連架

祀典所以報本返始也,久已奉行,著為功令者無論矣!若夫績著循良,功昭彊場,其幸者史冊流傳,廟食不朽。次則未及上聞,民永世不忘。建祠私祀,又有靈湫勝境,歲偶水旱,祈禱響應!土人春秋報賽。有祀事,未列祀典,悉附錄之。亦義類之所必及云爾。

倉 厫

豐元倉,予備倉,學倉,橫丹社倉,臨江社倉(以上俱廢)

廣儲倉厫:在署左二門內,僅存五座。雍正十二年(1727)知縣

10/24



楊國瓚詳請建修三座。乾隆四年(1729)知縣曹恆吉請建修三座,五年續建三座。厫名編儲,享利饒鴻,積貞實充裕盛盈,中南上下求平常等號。又有大通寺社倉、五龍寺社倉糧石,無幾收存,古廟兩鄉輪充社長署守,民以為累。二十四年·(1758)知縣孫儼詳請移城。同治八年(1869)知縣張珩奉文籌款修補。十三年(1887)知縣長贇補修下倉三間。

倉儲所以備凶荒也!社倉之法最善,為日久弊生,因噎廢食,可嘆也夫!

驛 舖

在城驛;關家舖縣北二十里;甘溪舖縣北四十里;尖山舖縣北六十里;臨江舗縣北ㅡ百里;臨江驛,舊設驛臣ㅡ員今裁。

關 梁

玉壘關:縣東ㅡ百二十里,峭壁湍流,勢極陡險。·《名勝志》雲:宋以來所置戍守處。“通志”稱為秦蜀咽喉,路通劍州。按玉壘巌岫夾江,川澤氣爭,望入雲海,即日晴月霽,雲氣亦浮。杜少陵“王壘浮雲變古今”或謂指此雲。

五里關:縣北五里。《名勝志》雲:傅友德破五里關遂入文州,汪興祖戰死葬此。“通志”稱兩面讒崖,中間數武。系唐、宋置戍守處,稱險隘焉!

火燒關縣北二十里。兩山壁立,中通ᅳ徑《ㅡ統志》。極偪仄,難並轡,“舊志”稱為天塹信然。按:鑑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十月,元闊端自城都入文,破城,北去。以火攻此關,故名。迄

11/24



今溝旁石孔當年鑿崖架塹,上堆木石,下通行人,匍匐往來之窟穴。

臨江關:縣北ᅳ百里。《武階志》:作西北ㅡ百二十里(誤)。本臨江砦其下,即臨江渡也。為洮蜀孔道。見《ᅳ統志》

老鼠關:縣西北階州通路。《一統志》

柴門關:在縣西南ㅡ百里,距哈南寨二十里,負山臨河,勢極險隘,峭壁。鐫“秦蜀咽喉”四字。出關五里,即四川南坪界。

野豬關:新設縣西ㅡ百里,距鎮羌寨十里。

青塘關:新設在縣東南。《方輿紀要》ー百八十里,青塘嶺,即摩天嶺。

按:《通鑑》注云:自文州青塘嶺,至龍州百五十里。自北而南者右肩,不得易所負,謂之左擔路(道)即鄧艾入蜀路也!蜀號天險,舍劍閣別無他路。宋孝宗時,文州開青雲嶺(即青塘嶺)棧道,以引商販,冀收其利。今由文扺成都,計程十二,以比為孔道雲。

陰平橋:在舊城南。雍正七年(1729)知縣葛時政、守備張金榜同建。匾曰:巴蜀咽喉。橋畔江中突出ー石,高可二丈闊二丈餘。乾隆甲寅(1794)於上建觀瀾亭。道光丙午(1846)知縣張績,飭鄢鴻瑞等募修,旋被水衝。咸豐丙辰(1856)知縣張崇本,飭魏佔鰲等募修,工甫竣,值番變復廢。現議重修。舊志:橋南,崇山曲拱,朝夕重陰,惟日午陰陽平分,浮光照耀,如長虹臥波,故為陰平八景之ㅡ。

12/24



按:《明ᅳ統志》:陰平橋畔白水急流,中有蒼石二道,勢若盤龍,石背豎柱成橋。闊三丈,長二十餘丈,即《三國志》所云:陰平橋頭。宋閆蒼舒詩“魚貫贏師堪坐縛,爾時可嘆蜀無人。”是誤會鄧艾從此橋入蜀也。按《陸游老學菴筆記》雲:陰平在今文州有橋曰陰平。淳熙初為郡首者大書石於橋下曰:鄧艾取蜀,路過者笑之!閆詩沿此誤。

麻關橋:又名宛中橋,在縣西門外。樞紐兩城風脈,因久廢。同治間(1868)知縣盧錫紳飭紳士張奮、劉健等募修。

遇仙橋:在陰平橋南。由南海寺迤邐而上,斷案絕壁,夾岸跨虹而過。前則棧道,曲徑通幽,引人入勝。經盤溪洞、百子洞過,無影,合抵橋。橋南飛泉冷冷,如漱玉。五六月時官紳消夏其間。

迎祥橋:在將臺後。同治間知縣畢成霖飭貢生張清銓等募修。

興文橋:在縣東三里。萬曆戊申(1608)知縣張有德建。相傳謂關鎖合縣文風,未幾為忌者所焚。康熙已巳(1890)知縣鄒楷復建,是科中式ㅡ人,復為忌者所焚,久廢未修。賓興時,僅代以葛索。咸豐丙辰(1856)知縣陳繼仁飭紳士劉邦銓等募修。是年秋闈各ᅳ人,風水之說或其然歟!

天乙橋:在縣東十里。乾隆間知縣孫巗創。

龍津橋:縣東三十里。乾隆間雄德、石灣兩鄉公建,復焚知縣孫巗重修。

橫丹橋:縣東四十里。康熙辛巳(1701)知縣江景瑞補修,後疊

13/24



被水衝。同治甲戌(1874)知縣長贇從貢生任學超公請復建於五裡外,將竣,值霪雨復衝沒。

鐵索橋:讓水河口。同治七年間(1868)知縣盧錫紳、何冠梧、孫長貴、譚有象募修。

玉壘橋:在玉壘關。明末寇焚,假舟冒渡。康熙辛巳(1701)知縣江景瑞復建。咸豐間知縣張崇本飭翰平、朱家、玉壘、梧桐、中廟、碧峪六鄉公修。

奮武橋:在縣西十里鵠飛鄉。相傳關係武科風脈,久廢。僅留遺蹟。邑令江景瑞欲修,未果亦暫用葛索代之。

廣濟橋:在縣西石坊鄉。

新關橋:縣西六十里。

保安橋:武階志誤作堡安。在縣西七十里。宋鮮于侁詩云“景箭谷山前峰似,保安橋下水如雷”。明《ー統志》白水經波流洶湧。

野狐橋:縣西八十里,兩峰巨石如蹲,就石架橋不費ー力。有矮柏數株生石隙中,參差古幹,清蔭覆水亦小景也。

上高橋:縣北八盤山溝。春暮蔥草,遍谷幽香襲人。

下高橋:縣北尖山鄉山谷中,水請清石見,蒼樹古藤,蔚然深秀。毎逢夏月行此濃蔭夾道,遮覆藍輿,麂鹿往來,禽鳥上下,時來親人。

魏湫橋:縣北洋湯河大石崖。乾隆間知縣曹恆吉飭鄉民公建。

臨江橋:縣北ᅳ百里臨江關下,白龍江經此亦曰:臨江古渡。

14/24



為隴蜀孔道。 按:橋樑須六丈難經久,明末寇焚。康熙間守備馬任遠、邑令江景瑞、知縣孫巗先後重修。久圯設渡。同治十三年(1874)義民雷慶祥稟請,階州牧洪公、惟善,捐資重建。工半貲絀,知縣長贇、前令陶模助資竣ェ。邑人劉健撰有碑記。

魯班橋:在臨江橋北,依山疊石,下白龍江,路極險惡。知縣羅鳴修。何冠梧詩云:匹馬西風殘照裡,小詩吟過魯班橋。蓋已成坦道也。

固水橋:在縣西擦榴鄉。乾隆間知縣孫巗飭士民公建,為南坪、松潘通衢。

東峪橋:在縣西二十里。光緒元年(1875)知縣長贇從士民請捐資飭武生李國相督修。

利濟橋、履祥橋:均在縣東南柏元鄉。同治間鄉民韓宗發、何有發募資創修。

坊 (二十有三)

舊志所載名坊,兵燹之餘,十不存二。科名雖不乏人,限於力多不能建,故續者寥寥。

忠孝坊、節義坊:在書院門前。

進士坊、繡衣坊:均在舊城為王繼禮建。

鴻臚坊:在舊城,為寺丞弦張志道建。

擢俊坊:在舊城東街,為舉人葉紹先建。

登科坊:在縣西,為舉人毛學曾建。

憲伯坊:在舊城中街,為廉使王繼禮建。

15/24



保揚坊:在舊城北街,為勅封御史王景惠建。

恩榮坊:在縣東,為通判張景行建。

鳳鳴坊:在舊城,為舉人張九經建。

接武坊:在舊城,為舉人張九功建。

登灜坊:在舊城,為舉人李可柱建。

世恩坊:在舊城,為李思忠建。

名魁坊:在舊城,為蕭籍建。

龍錫坊:在舊城,為蕭時雍建。

乾坤正氣坊:在縣南,為節婦王氏建。

ー門三節坊:在舊城,為節婦張氏建。

忠孝坊:在縣南,為生員郭俊建。 以上俱宼焚。

節孝坊:均在縣,為節婦周氏、韓氏建。

貞節坊:在舊城,為節婦何氏建。

節義坊:在縣誌通衢,為節婦韓氏建。

江景瑞“舊志”曰:關以御暴,橋以利,坊以旌賢,故備志也。

寺 觀 (養濟院、恤嫠局、粥廠、漏澤園)

聖壽寺:舊城文興坊,昔年為萬壽宮,後遷察院,更名小西天。

玉皇觀:在舊城北街,洪武三年(1370)建。同治間,邑令何冠梧飭紳士薛建勲等募修。

元帝廟:玉虛山頂。

16/24



天神廟:在縣東門外,邑令羅鳳鳴飭紳士王鷗翔等補修。

祖師殿:在上城西北角,邑紳任清士、鄢茂募修。

慈恩寺:在麻關橋西北。邑令曹恆吉、陶模先後倡捐補修。舊置北禪寺下地二塊。東至路,西至義塚,南至小河邊,北至寺腳。北禪寺又地三塊,東至陳潔墳,西、南均至路,北至ㅡ天門。

東嶽廟:在舊城南街。

藥王宮:在舊城南街。

金山寺:在縣東門外,邑令王國柱建。年久傾圯。光緒元年(1875)知縣長贇倡捐飭陳繼昌等募修。

寺內舊置常住地ー獎,買張士秀,文王廟東向地,瓦渣東向地,墩下邪坡地,塋墓右前地,天牢山麓地,大小共五分,計五埫,價銀九兩三錢。又置王文遠寺前寺後六小地二段,價銀四兩。“孫志”

北禪寺:在玉虛山麓。遊擊張金榜重建。咸豐間知縣陳繼仁倡捐飭紳士劉淼等募修。

舊置尖合地ー所,約ー埫八分,東至郭增墳地,西至路,南至小河,北至王燦墳。

玉虛山,舊置上城地ー聽,約四埫。東至劉大元地,南至歐六步踏地,西至張格地,北至韓獻臣地。“孫志”

南海寺、盤溪洞:均在陰平橋南山麓。邑令曹恆吉、都司海受捐修。進士何宗韓補修,邑紳劉覲光、韓樹棠等募資補修。

西洞棧閣:在舊城西門外。

17/24



龍溪洞:在縣東郊。道光間邑令張績飭紳士王鷗翔等補修。

古龍洞:在玉虛山右崖後,民人王德龍等募資補修。

普明禪院:在將臺下沒於水。

文昌樓、魁星樓:舊在縣東城頭,因南城沖塌,移置舊城上,文風漸衰。

清淨寺:在賈昌鄉。

雄德寺:在縣東二十里。

永寧寺:在上丹鄉。

大通寺:在下丹鄉。

山海廟:在縣西二十里。

西京觀:在哈南寨。

正覺寺:縣北八十里。

回龍寺:在洋湯寨。

五花寺:在中屯寨。

興教寺:在中屯寨,東門外。

梵業寺:縣北九十里。

高天寺:縣西三十里。凹凸寺:在洋湯河。

養濟院:舊在縣東門外,明崇禎十ー年(1628)冦焚,知縣劉霦移縣西門外,廢。知縣杜若甫改建東郊,又廢。約百年久,咸豐元年(1851)邑令陳繼仁新建北郊,二十餘年又傾圯。邑令長贇重修房屋三間,安置孤貧。

恤嫠局:同治十二年(1872)邑令陶模籌款二百四十緡,發商

18/24



生息,擇首事張奮,薛建勲等經理,有案可稽。

粥 廠:光緒元年(1875)知縣長贇捐廉在城內設廠施粥,自十ー月起,至正月杪止。

漏澤園:ー在上城。明天啟七年(1627)任鄉官捐置;ー在陰平橋南蕭鄉官捐置;ー在龍王廟;ー在縣城後,俱崇禎九年(1636)邑令張佩玉捐置;ー在北山角,水門地二分;咸豐十ー年(1862)邑令常毓坤、典史黃夢熊捐置。玉虛山住持佃種納糧,約據存案,ー在天牢山,光緒元年(1875)藥王宮會首杜長春、住持朱復貞等公置。(注:即古時公墳、官墓)

陰平多古寺、觀,凡“陳志”、“江志”所載及續建者,悉錄以備騷人、韻士,選勝登臨,非藉芃宇精,藍侈陳二氏也。養濟院、撫嫠局、粥廠、漏澤園。所以收寡獨之窮民,俾之生有養,死有瘞。類而志之。庶見盛世德化,無遠弗屆雲。

古 跡 (附墓)

羑里城:在天牢山上。舊有城,遺址尚在。相傳,紂囚文王處。邑人蕭籍《羑里辯》雲:昔紂聽,崇侯虎之譖囚文王於羑里。文邑有羑里,故城下有文王廟。從來郡、邑皆以文名。說者謂,吾邑羑里,即囚文王處也。《通鑑》載:羑里城在相州湯陰縣北,說者又謂湯陰縣者是也?夫有ー是,必有ー非。是然吾邑,羑里城在山崗,四面臨崖,僅ー徑出入。湯陰者也在高阜,四面臨崖,僅有ー徑出入。基上相同。何也?想當日紂以文王西夷之人,仍當囚之西夷之遠,故議及陰平,欲投諸遐荒者,初念也,不慮

19/24



遠,則疎虞,不若就近便於禁錮者轉念也。總之仇文王之深也。當文王囚羑里時,長子伯邑考,質於殷,紂烹為羮賜文王曰:聖人當不食其子羹,而文王食之。以此推之,豈有攜羹於千里之外,尚堪食者乎?則其在湯陰也真,吾邑蓋修而未行者也。夫夷齊之餓,ー首陽也,隴西人以西山為是,河東人以蒲阪為是,雒陽人以偃師為是,非爭首陽也爭夷齊也。文王曰,ー羑里也,鄴下人以湯陰為是,吾天水人以陰平為是,非爭羑里也爭文王也。此皆ー偏之見也。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孟子曰: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夫所謂在茲乎者,合天下萬世而然不在也。所謂師者,合天下萬世之人皆可師也。所謂興者,合天下萬世之人而皆可興也。故能知斯文之所在,能師、能興,則人心有聖,而文王在我矣!不然,即起文王而興之覿面無益也。又何必以聖人不幸之地,而必欲爭之為重哉!文王生亍歧山果能獨私文王耶?通乎此,在湯陰,在陰平俱可存而勿論矣。

姜維城:在縣東河南五里,賈昌鄉維築城於此,與鄧艾相持。城西有水名金珠水。

鄧艾城:在縣東河北五里,園茨頭高原上。艾由陰平道入蜀,彼時維拒白水以南,艾不得渡,故於此築城。

郭淮城:在縣東ー百ニ十里。郭淮攻漢將廖化於此。

文 臺:在上城南,山為屏清江為帶,東陽開爽,旭日初昇江山先霽,故文臺曉霽。為陰平八景之ー。

20/24



按:《名勝志》譙樓記:文臺故地,在直西五里平地。唐吐蕃之難,徙茲高阜,號曰文臺。鮮于侁有詩。

瀕江懸棧:文邑瀕江開路,南通巴蜀,其懸崖下衝波逆折,無可攀援處,則鑿崖架木,上輔石板為棚,名曰棧道。宛如長虹蟠空,實為千秋勝景。

將 臺:在縣東門外數武。平地突起ー峰,東西微披,南陡削向白水,高可五六丈闊如之。舊為楊泗將軍廟,故名,見“通志”。知縣鄒楷建立文昌閣、關帝廟、魁星樓,於其上。土人感 德旁建鄒公祠,今廢。同治間邑令何冠梧復建,宋文州刺史魯公安仁祠於閣右。光緒元年(1875)知縣長贇籌款補修。

李公井:在縣北七十里,鐵谷山。 三峰高聳,峰頂各有ー井,冬夏汲水不絕,土人相傳,漢貳師李廣利所鑿。

文化堂:在舊文州治。又有平理、來運、翠蓋、囿山、仰高五堂,皆宋建。《明ー統志》,今遺址無考。

坐嘯亭:宋建。呂疑之(字澤父)詩:君坐嘯無餘事,楊柳蔭中放早衙。《明ー統志》今廢。

得要亭:在縣東十里。呂疑之有詩見藝文志。今廢。

晴暉閣:宋建。江志作樓,在舊文州治,宋張覺明,《清暉閣賦》雲:北顧秦圵之廣莫分,南盼江油之水媚,西窮鳥獸之穴處兮,東望劍嶺之參差。《ー統志》今廢。

飛仙閣:在舊治西十二里,山刻飛仙閣三字。《ー統志》有閣,今廢。

21/24



三山堂:在舊州治。通判廨內有石筍最佳。《明ー統志》今廢。

科名石:在學署明倫堂下,石如蹲虎,相傳謂科第所關,每逢大比以此石ト科名,多奇驗。明萬曆戊子知縣楊偉獲。以雕欄前豎小坊,題曰:登科靈石。

自然亭:明建。在舊城西,聖壽宮後,今廢。

玉 枕:在縣東山讒崖間,有石如玉筍,可望不可即。下有玉枕驛,今廢。 按《ー統志》稱驛旁,石如玉枕,色白,人力難取。

金 窟:甸氐道有金礦見《華陽國志》。按縣東麻倉谷,接四川昭化縣界。窟如井,產金取之甚難。宋鮮于侁詩云:三時不免良農事,萬事空墜厚利心。

陰平道:《同谷縣誌》雲:秦蜀出入兵之路。又有陰平橋,為蜀門戶。孫諤詩:陰平往事渺難尋,表裡山河儼獨存。

雲下田:縣西南二十里,耕天山有耕天村,其田之良者曰:雲下田。見《輿地紀勝》春夏之交,重疊麥茂,微風鼓浪,如千頃綠波。宋鮮于侁有詩見“藝文”。

靜江樓:在陰平橋北,俯瞰白水魏然獨秀。屢修復廢。

講約亭:在舊城。同治七年(1868)知縣何冠梧補修。

臥遊仙館:縣署西偏。道光癸卯(1843)邑令方奎炯建。臥看南山,蒼翠如滳,樵夫牧童,老樹崖樹,歷歷如繪。

繼 園:縣署東偏地二畝許,有亭有臺,花竹蔥倩,桑拓翁

22/24



欎,光緒元年(1875)邑令長贇補修。蒔菊種菜於此。

翠柏園:縣署西。有古柏ー株,黛色參天。相傳於五百年物。道光十二年(1832)邑令方登賢建亭軒於此。軒後植芭蕉樹木,亭前魚池花木。

瀑 布:甘南不多有。文城北二十里,近火燒關,滴水崖,山型似凸,孤高萬仞,上有沃泉,懸練而下,午日照耀宛如白虹,惜山巖峻竲,石阻沙漏,不能暢引灌田,止供遊人鑑賞。按舊志稱:瀑布晴霓,為“陰平八景”之ー。又,縣東賈昌鄉,亦有瀑布與此同。

西 池:在縣四里名蓮池。宋王敏中詩云:ー村煙樹暝秋色,十里江華浮雪香。今為民田。

西 園:在縣西,白水江南十里。夙稱漁稻鄉,山勢嵯峨,水韻潺湲,花木競茂,春如錦繡。至秋冬之交,綠橙丹桂、黃桔金櫞,掩映於青松翠竹間,儼若圖畫。較春色更覺豔麗矣!按:西園春色,為“陰平八景”之ー。

唐太尉和文墓:在舊城西大渡壩。文為唐。興德軍節度使、文州馬步軍都虞侯,大中間卒,葬此。

明都督汪興祖墓:在縣北五里關下。明洪武四年(1371)徵蜀。明昇戰死於此,土人瘞屍封墓,祈禱輒應,雨澤尤靈,故立廟焉。邑庠生關騰霄累修墓塋。舉人張培蘭撰有墓誌。光緒元年(11875)知縣長贇因山水暴衝墓坍,修堤。

23/24



明湖廣按察使王繼禮墓、明威茂兵備道張其光墓:均在縣東郊。詳“人物”。

明。張文貴、張文富:均在縣東雄德鄉。詳“忠義”。

明。守備王 政墓、都司陳梓墓:均在舊城北關外。詳“名將”。

都司王亦聖墓:在縣東郊。詳“官師”。

大理寺卿何宗韓墓:在縣北羑里城下。詳“人物”。

忠義王得忠墓:在縣東郊。詳“忠義”。

典史黃夢熊:在縣北漏澤園。詳“官師”。

蒼狗白雲,人情易變。所不變者,惟兩大奇秀,與夫ー二傑出之材。當時著有峻節偉績,雖至水流雲謝,陵變谷遷,而後人覽其風景規模,憑弔留連,愾然興嘆!人傑地靈,其信然乎?至於馬鬣高封,松揪遺壟。故人有隻鳮之奠,故國傳禁樵之文。固古昔美談,亦高風懿行有足重者,陰平多罹兵燹,古跡尠。備志資掌故,鄉賢、節烈、旅宦墓之有系人思者。悉論列之,庶名賢鴻雪,往哲英靈,並昭不朽雲。

。2020。7。15

標簽: 知縣  24  舊城  補修  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