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看似隨手一筆 其實精確無比

作者:由 石林地質博物館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1-05-27

1735年,動植物雙名命名法的創立者,瑞典生物學家卡爾·馮·林奈在他的著作《自然系統》中,記載了一種如同隨意在岩石上塗鴉的鉛筆痕跡一樣的奇特現象,他為這種痕跡創立了一個類化石屬 “Graptolithus”,意為“筆在岩石中書寫的痕跡”。

看似隨手一筆 其實精確無比

然而林奈並不清楚這到底是什麼,認為它可能並非生物痕跡,當時的其他科學家有的認為是珊瑚、有的認為是植物,眾說紛紜。直到20世紀,科學家們才確定了這是一類海洋動物的化石,這就是筆石。

看似隨手一筆 其實精確無比

筆石出現於距今約從5。1億年前的寒武紀中期,在3。28億年前的石炭紀早期滅絕,它們雖然個體很小,但在分類上屬於半索動物門,進化地位並不低。它們一般僅有1至2毫米,甚至更小,而儲存在岩層中的化石卻可以達到幾十釐米甚至更長,這是由於化石儲存的並非它們的身體,而是類似珊瑚那樣,由它們分泌出來用於居住的中空管子,稱為“胎管”。

看似隨手一筆 其實精確無比

胎管上有一些分叉或不分叉的枝,每一個枝上具有很多排列整齊、形態相近的管狀體,稱為“胞管”,自第一代筆石建造的胎管開始,後代的筆石不斷建造著胞管,最終就建成了一個個相連的住室,被稱為筆石體。根據胎管形態和胞管特徵,可以劃分為:樹形筆石目、管筆石目、腔筆石目、莖筆石目、介殼筆石目和正筆石目。

在儲存為化石的時候,它們經常受到降維打擊,在頁岩裡形成細長的碳質薄膜。這是因為儘管筆石本身是立體的,但它們的軟體無法儲存,而筆石體在沉積作用中逐漸被壓扁,其中的有機質成分碳化、分解,好點的勉強留下些痕跡,慘點的在地下水滲透進岩石的過程中被沖刷得渣都不剩,不過,也有被黃鐵礦交代,得以半立體或三維立體儲存的。

看似隨手一筆 其實精確無比

在地質歷史上,筆石類生存的時間並不算長,但它們的演化卻非常迅速,不僅在不同時期存在不同的種類,即使在同一時期,不同的海水深度及不同的緯度也有著不同種類的筆石,全球除了南極洲外,筆石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現。這樣的特點使它們和菊石、三葉蟲一樣,成為標準化石的至臻典範,用它們劃分和對比地層,尤其是它們最為繁盛的奧陶紀和志留紀地層,能夠精確地判斷地層的年代以及地理環境。

看似隨手一筆 其實精確無比

更重要的是,筆石不僅在漫長的地質變遷中成為了形成頁岩氣的基礎物質之一,它們的化石也成為了尋找這種重要資源的重要指示物,如我國最主要的頁岩氣資源產地——涪陵頁岩氣田,就處於含有筆石化石的地層中,因此,利用它們進行生物地層標定,是最為精確而有效率的方法。

標簽: 筆石  化石  它們  胎管  筆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