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紅與黑》心得之一

作者:由 戴迪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19-02-24

花了幾天時間終於看完了這本二十多年前拿到的“世界文學名著”,感覺應該在二十年前看完它,在這個已經對“愛情”這一主題不怎麼感興趣的年紀上讀一本大量篇幅講愛情的文學書,顯然是有點虧本(時間成本)的。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人在什麼年齡段就應該看什麼年齡段的書,如果過了時間沒有看,再回頭去補,那是不太容易補起來的。比如我小時候就沒有什麼書可看,水滸、三國、西遊、說唐什麼的一概沒看過,現在讓我去看這些東西,根本就沒耐心通篇讀完。而錢鍾書先生早年對演義裡面好漢的兵器重量如數家珍,要不是小時候有幸讀完,成年以後讓他再去看那些,應該他也會覺得很可笑吧。

沒有學過文學理論,從我個人的感受來說,一本小說與丹納在《藝術哲學》裡面評論各類藝術的說法同理——幻想世界的事物和現實世界中的一樣有不同的等級,因為有不同的價值。今日每個人都承認,詩人如但丁與莎士比亞,作曲家如莫扎特與貝多芬,在他們的藝術中佔著最高的位置;在本世紀的作家中,居首座的是歌德;在弗蘭德斯(荷蘭、比利時一帶)的畫家中,沒有人和盧本斯抗衡;在荷蘭畫家中,沒有人和倫勃朗抗衡;在德國畫家中,沒有人與丟勒並肩;在威尼斯畫家中,沒有人與提香並肩;至於義大利文藝復興的三大家,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大家更是異口同聲,認為超出一切畫家之上——是有檔次高低之分的。比如《紅與黑》檔次就比《基督山伯爵》檔次高,而比《靜靜的頓河》檔次低。那麼評判的標準是什麼呢?我認為小說有這麼幾個層次:說事件、講故事、構思離奇的情節或場景、描述心理活動和人物性格、表現情感、反映時代和社會生活、講述哲理和普遍的人性(人生紛紛擾擾背後的規律和本質)。

先說為什麼描寫心理活動就比講故事高階,這是因為按照西方哲學的觀點來看,人的意識也是一種存在,但是這個存在必須是人透過思考,認識到它的存在,它才存在(是不是有點繞?好好理一下,這個基本上是真理,而且由此作為存在論/本體論的根基,會產生一系列影響深遠的後果,正如透過五大公設可以建立整個歐氏幾何的大廈)。所以從佛教的觀點看,第七識末那識(自我意識)就比第六感“意識”高階,絕大多數動物都沒有自我意識,這正是人的高階之處。人們對於自我意識的認識也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所以說早期的小說基本都是講故事,很少有心理描寫(因為那個時候作者根本沒有關注,或者說沒有意識到小說主角有心理活動這個東西存在),逐漸人們開始意識到心理的重要性,開始探討故事背後推動情節發展、決定人物行為的心理因素,這個路子發展到極致就是意識流小說,比如《尤利西斯(沒看過,據說不大容易看的懂)》、《追憶似水年華(看過七本中的第一本,欣賞不來)》等。

早期的小說,比如唐傳奇、英國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等,都是講故事的小說,再早期的還不能形成有完整邏輯鏈的故事,只能算是講一件或幾件事的小東西。在講故事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有講稀奇古怪的故事(如志怪小說《搜神記》《聊齋志異》)和各種巧合的情節,比如莎士比亞的戲劇巧合、《基督山伯爵》的離奇故事、各種偵探小說以及現在充斥網路的各種被稱為“網小”的東西。可以說停留在講事故階段的小說,還不能稱為“文學”作品,或者不能稱之為嚴肅文學作品,跟南瓜、紅薯之類不能上席面(當然現在大豐收和經過特殊加工的南瓜還是有上席面,不要當槓精)的菜同類,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比如金庸(包括古龍、梁羽生之流)的小說、大仲馬的小說就只能歸入跟網小同一級別的“意淫”小說、種馬小說(如不明白請自行搜尋)之列,文學家是不屑於評論的(話說小仲馬僅憑一本《茶花女》,成就卻遠在他著作等身的父親之上,不知道他爹作何感想)。

當一本小說的主題,關注的主要已經不是情節,而是人物在一個或幾個時代下的命運,並且透過人物的命運展現時代風貌(整個時代或是時代某一個切面,表現時代的大小、多少也會區分出這類小說的檔次)和人類在特殊條件下的情感,這一類基本上已經達到了小說的巔峰。在這樣的小說裡,往往也會表現出作者對於人生哲理的思考。這樣的作品有《靜靜的頓河》、《百年孤獨》、《白鹿原》、《活著》等。為什麼我們想知道其他人的經歷、情感和命運?因為他人即是我的一種可能性。透過文學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前人和他人的生活方式,擴充套件了我們自己的生命空間。如果你非要抬槓說“我對祖先和他人如何生活完全不感興趣,我只喜歡錢和權,我喜歡權是因為它能給我帶來錢(和很多其他好處)”,那麼我只好對你說,你的心已經死了(Dead inside),作為一個行屍走肉生活在世上,做一個造糞機器,其實也蠻好的,因為畢竟還有Ignorance is bliss這句話替你兜底。

當然一本小說不可能是1加1等於2這樣黑白分明,講故事的也可能會講到人物的心理活動,關注時代的也不可避免要涉及刻畫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動,要歸入哪一類,還得看哪方面占主導地位。丹納在藝術哲學中對文學作品的總結跟我以上的說法有相同也有不同,似乎他的總結更接近本質一些吧,畢竟他是名人,對藝術、作品和歷史的知識掌握的更多些。

標簽: 小說  講故事  檔次  心理  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