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蘇軾:人間有味,心中有千帆

作者:由 偶遇古詩詞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1-07-26

蘇軾:人間有味,心中有千帆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在去世前的兩個月,蘇東坡寫下了這首詩,把黃州、惠州、儋州的貶官經歷當成是“平生功業”,這是蘇東坡的自我解嘲,同時也是他的人生體悟。

在蘇東坡看來,人生的每一段旅途都是值得的。在顛沛潦倒的貶官歲月裡,雖然苦悶與不甘時時席捲而來,但蘇東坡卻一直努力用樂觀、曠達、詼諧的態度來排解胸中的苦悶。他排解苦悶的方式之一,就是美食。雖然被皇帝趕出了朝堂,他卻邁步走進廚房,用一道道美食,記錄著苦難生活中一件又一件小小的快樂。

在黃州:貧窮限制不了想象力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雖然名義上還在做官,但他卻無權決定公事,甚至連俸祿都停發了。原來不曾為吃穿發愁的蘇東坡,只能痛下決心節儉度日。他每個月都把所剩積蓄分成三十份,每天只花一份,還專門準備了一個大竹筒,集中存每天用剩下的錢,留到有客人來時再用。

然而,貧窮並沒有限制蘇東坡的想象力。隨著自己心態的慢慢轉變以及對貶官生活的適應,漸漸地,蘇東坡又有了發現美食、製作美食的心情。他發現黃州的豬肉非常便宜,可富貴人家卻不屑於吃,普通百姓又不知道怎麼吃。於是,蘇東坡用豬肉製成了一道美味。流傳至今,就是大名鼎鼎的東坡肉。蘇東坡最早是在什麼時候做了這道菜,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在徐州,也有人說在杭州。但不管怎麼說,這道菜的最終定型應該是在黃州。因為在這裡,蘇東坡不但動手做了美食,還把製作方法記了下來,將實踐經驗上升到了理論層面:

蘇軾:人間有味,心中有千帆

東坡肉

淨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人不肯吃,貧人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豬肉頌》)

“罨煙”“焰不起”,是說籠罩著青煙而不見多少火焰,也就是用很小的火來燉煮。讓肉自己煮熟,不要著急,等時間夠了,味道自然鮮美。早晨起來吃上兩碗,自己吃飽了誰也管不著。一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自在與舒坦。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豁達和率真,又怎麼能寫出這樣的食譜?

蘇東坡喜歡吃肉,喜歡各種珍饈美味,但是,他並不一味強求食材的高檔與味道的豐富。在生活並不寬裕的黃州,他還製作過一道東坡羹。這道菜“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食材除了米,只有蔓菁(類似於芥菜的一種塊根植物)、蘿蔔、薺菜這些最普通的蔬菜,調味料也只用生薑。在貶官的日子裡,就地取材,隨遇而安,正是東坡的飲食之道。

在惠州:我這個吃法,狗都不高興了

宋神宗去世後,哲宗即位,輔政的高太后起用舊黨,蘇東坡被重新召回朝廷,委以重任。可是好景不長,元祐八年(1093)哲宗親政,重新起用新黨推行變法,蘇東坡又被貶到嶺南的惠州。嶺南瘴癘之鄉,對文人士大夫來說就是鬼門關。“豈知流落復相見,蠻風蜑雨愁黃昏”,初到惠州的蘇東坡,也有過有去無還、客死他鄉的恐懼。

在當地官員的幫助下,蘇東坡在惠州逐漸安頓下來。隨著生活的穩定,他心中的悲傷、恐懼也慢慢被坦然、閒適所取代。他那雙善於發現美食的眼睛,又開始尋找“獵物”了。惠州盛產荔枝,原來不怎麼吃荔枝的蘇東坡,在這兒一下吃了個夠,寫下了著名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就算常年被痔瘡困擾,他也照吃不誤。他還自制了一種“芝麻茯苓面”,服用一段時間後,氣力不衰,痔瘡也逐漸好轉。

蘇軾:人間有味,心中有千帆

荔枝

然而,當時的惠州畢竟偏遠貧窮,除了荔枝、楊梅、龍眼這樣的特產外,許多食材都很匱乏。據說惠州街市上一天才殺一隻羊,蘇軾作為貶官,吃不起羊肉,只能讓宰羊的人把羊脊骨留給他。羊脊骨就是俗稱的羊蠍子,今天常見的吃法是燉或涮火鍋,但九百多年前的蘇東坡已經用羊蠍子做燒烤了。烤羊蠍子就是蘇東坡發明的又一道菜。他在家信中把做法告訴了弟弟蘇轍:

骨間亦有微肉,熟煮熱漉出,漬酒中,點薄鹽炙微燋食之。終日抉剔,得銖兩於肯綮之間,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數日輒一食,甚覺有補。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芻豢,沒齒而不得骨,豈復知此味乎?戲書此紙遺之,雖戲語,實可施用也。然此說行,則眾狗不悅矣!(《與子由弟》)

把羊蠍子煮熟,趁熱撈出,用酒和鹽稍加醃製,烤到微焦即可。用牙籤剔上一整天,雖然只能吃到骨縫中很少的肉,他卻吃得津津有味,就像吃螃蟹一樣。他還不忘和弟弟調侃一番:“老弟你當官的時候天天吃工作餐,不管吃什麼肉,一口咬下去,都咬不到骨頭,怎麼能體會到我啃羊蠍子的樂趣呢?只不過我這個吃法,那些等著啃骨頭的狗都不高興了……”

在儋州:誰也別來和我搶生蠔

謫居惠州三年後,朝廷再次打擊舊黨,把蘇東坡貶到了更遠的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島。宋代有不殺士大夫的祖訓,被貶到遠得不能再遠的海南,已經屬於極刑了。年過六旬的蘇東坡,也覺得自己沒有活著回來的希望了。他寫信和兒子們訣別,甚至打算買棺、挖墓,死後葬在海南。

毫無疑問,這裡的生活條件比惠州還要艱苦。蘇東坡在給好友的信中發牢騷說:“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大率皆無耳。”這裡可以說是要什麼沒什麼。然而,經歷過人生大起大落的蘇東坡,已經懂得怎樣儘快從失意中解脫出來。他很快就融入了當地黎族百姓的生活中,並再一次解鎖了自己的烹飪天賦,用美食為海島餘生增添些樂趣。一天,當地人送給他一些生蠔。這送到嘴邊的美味,怎麼能拒絕呢?他直接來了個“一蠔兩吃”:

剖之,得數升肉與漿,入水,與酒並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爾啖嚼,……每戒過子慎勿說,恐北方君子聞之,爭欲為東坡所為,求謫海南,分我此美也。(《獻蠔帖》)

小的和酒一起煮,味道鮮美;大的做成燒烤,大快朵頤。他甚至告訴兒子蘇過:“千萬不要和別人說這件事,要是讓北方計程車大夫們知道了,他們都得學我,請求被貶到海南,來和我搶生蠔!”就算被貶到天涯海角,也要用詼諧幽默來化解苦悶,用自我解嘲來擺脫煩惱,這就是蘇東坡。

蘇軾:人間有味,心中有千帆

烤生蠔

一個懂得好好吃飯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好好生活的人。面對人生的困難挫折,有的人整天寢食難安,有的人卻還能安心地吃下一日三餐。在忍受了孤獨寂寞的折磨,經歷了對人生苦難的思索之後,蘇東坡努力成為了後者。就像他在《老饕賦》(老饕,蘇東坡的自稱,可以理解為“吃貨”)裡寫的那樣,“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闊而天高”,他用一道道美食裝點著人生,使自己走向曠達。

標簽: 蘇東坡  惠州  黃州  美食  羊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