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楊炯:未到過邊塞的邊塞詩人

作者:由 黃文希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19-11-27

古代書生,仕途一道,是證明自身價值的必經之路。有的人平步青雲,扶搖直上,毫無阻塞可言。

比如晏殊,從小被稱為“神童”,觀其一生,最大的挫折無非是從宰相貶為工部尚書,仕途可謂順暢無比。

有的人不懈努力,拼命掙扎,卻還是有懷投筆,無路請纓,掙扎在底層,徘徊不前。

同樣從小就被稱為神童的楊炯,其為官之路就顯得頗為坎坷了。

楊炯:未到過邊塞的邊塞詩人

少年應弟子舉及第,被舉神童,之後在弘文館待制十六年,年近三十才被授予一個國家圖書館管理員的小官。

這對一個從小飽讀詩書,立志要經世濟國,大展身手的才子來說無疑是極其沉重的打擊。放在誰身上都要發一堆牢騷,強烈表達自己的不滿的,如果擁有過人的才華卻不被重用,心裡的苦,怕是三天三夜都訴不完的吧。

碌碌無為的沉寂幾年後,楊炯好不容易被擢升為太子詹事司直,且充任崇文館學士,身份地位都不可同日而語了。

還沒來得及大展拳腳,卻因為伯父家兩父子跟著徐敬業討伐武則天失敗被誅,自己也受到牽連被貶梓州,大好前程成為泡影。

楊炯:未到過邊塞的邊塞詩人

有才華的人一般都性情耿直,孤高自傲。對於文學如此,日常交際亦如此。

才高而傲,自然看不慣六朝以來盛行的綺靡浮豔的詩歌風格,尤其是以上官體為代表的講究聲律與形式,內容空洞無味的應制詩。

所以楊炯極力擺脫綺靡的詩歌風格,批判上官體的詩歌主張,追求清新剛健,抒發個人情思,描寫現實之物。不為應制而作,不刻意追求形式的綺麗,專為描寫真實的個人情感。他的《從軍行》、《巫峽》及一些送別詩等都很能代表他情感真實,不矯柔造勢的詩歌主張。

楊炯:未到過邊塞的邊塞詩人

恃才傲物,不懂得人情世故,或者說是不屑於如此,也許是他一直只能在底層官員徘徊的很大一個因素。

有名的“麒麟楦”梗,就是他看不慣官場許多同僚的矯柔姿態,故意譏諷別人,說演麒麟戲裡的麒麟,不過是裝飾了兩角修飾了皮毛的驢子,脫了那層皮,底下其實還是驢。那些穿官服的很多人裡面,不就是這樣的嗎?並且他還是公開這麼說的,這當然會引來那些對號入座的人極力打壓。

混跡官場,不懂得趨炎附勢,巴結與討好,自然也就只能在底層混了。

最後,楊炯只能被外放盈川,做一個小小的縣令。在盈川任上,現在還有爭論,一即楊炯上任後施政嚴苛,比較酷虐,百姓頗有不滿。另一種則說楊炯到任後體恤愛民,為民所敬。

其實以楊炯的性格來看,對待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肯定會不遺餘力的嘲弄與批判,但對於自己治下的百姓來說,他應該不會做施暴政這種沒有意義的事情,且目前尚存的楊炯祠也說名了楊炯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楊炯:未到過邊塞的邊塞詩人

唐朝尚武功,疆場殺敵、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是許多詩人的夢想。棄筆從戎豈不比枯守書齋來的熱血夠勁。於是有“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等詩句流傳於今。

那個時候的年輕人,大多是渴望建功立業、殺敵報國的,楊炯也不例外。

不過楊炯的一生卻沒有親臨過戰場,他的邊塞詩篇,其實更多是一個渴望沙場建功的年輕人的一番熱血抒發。但是這些詩篇卻因為作者的年輕以及滿腔激情,寫來讓人感同身受,熱血沸騰,心思跟隨詩句飄揚到邊疆廣漠的戰場上,在風吹如刀,槍劍林立的環境裡廝殺、奮戰。試看楊炯最出名的《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詩歌節奏急促,緊迫感十足。邊地狼煙起,戰火滾滾,來敵侵犯使人氣憤不平,軍情緊急用一個“照”字就刻畫了出來。並不寫如何點兵,如何趕路,直寫軍隊出征,風捲殘雲,很快抵達戰場包圍敵軍。戰場上大雪漫天,狂風呼嘯,側面寫出戰局的激烈,廝殺的悲壯。這樣熱血的場景,使人生出寧可當一個小軍官戰場殺敵,也不願獨守書齋,抱卷空言的豪氣來。

其他如《紫騮馬》、《戰城南》等無不是激情昂揚、豪情萬狀,有著臨敵必勝的信心,使人振奮。一個沒有上過戰場的年輕人寫的邊塞詩,雖讀來讓人激昂,卻不免顯得過於浪漫。

戰爭從來都是殘酷的,無論是失敗或者勝利,伴隨戰爭的一定是犧牲與流血,馬革裹屍,真正上過戰場的詩人,從來不會有這種浪漫情調。

只有年輕有才卻仕途多舛的人,才會用這種慷慨激昂的寫法,來表達自身不遇的憤慨與鬱悶吧。

初唐四傑,王楊盧駱。楊炯對於這個排名很是不滿,認為“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盧照鄰被楊炯譽為“人間才傑”,其詠史詩與七言歌行影響頗大,辭章駢文也獨具特色,為人稱道。楊炯服氣盧照鄰,卻不滿排在王勃後面,大概是王勃文名較大,文人相輕的心理作祟吧。

其實王勃的詩歌與楊炯相較,題材方面確實略為狹小了些。王勃交遊送別的詩歌佔據作品大部分,對於不善交往的楊炯來說,似乎是有看不慣這種交際場上浪蕩兒的行徑吧。

標簽: 楊炯  詩歌  戰場  王勃  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