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膠東風物--民生

作者:由 Radic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2-05-15

膠東地處山東半島東部,得地理之便,三面環海,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大旱大澇,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是上天眷顧的寶地。這裡,人民生活安逸,思想保守,性格爽直,除非是有極大的人禍天災臨門,一般不會有人離鄉闖蕩。

我的老家就是典型的膠東農村地區的一個自然村。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前,村裡人家多以土地為生,種植農作物出售給國家,而且是集體勞動,根據出工記工分,分收成時以此為據。小時候隨父親下地幹活,看到村裡人都在辛勤勞作,由此方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所言極是。收穫的時候也是很快樂的,比如收麥子的時候,村裡有一塊很大的地叫做“場院”,全村所有收割的麥子都在那裡脫粒,麥秸堆的像小山一樣就成了孩子的樂園,可以挖個洞鑽進去玩消失,可以從樹上往麥秸裡跳,像海綿一樣鬆軟。這個時候孩子都高興的跟瘋了似的,因為學校要放麥假——-老師回家收麥子。家裡也要改善生活——-收麥是很累人的,要吃點好的,可以吃到不常吃的豬頭肉。不用上學,有好吃,有好玩的——-簡直是過節了,所以每年清明過後,最盼望的就是麥子趕快成熟。

收好的麥子根據家庭裡的勞力和工分分配給村民,麥秸也是如此,拉回家放到屋後,這就是到秋的燃料,麥子要在院子裡曬很多天才能幹。所以麥收時最怕下雨,碰到陰雨天麥子就有可能發黴,只好晾在家裡的土炕上。麥子曬乾後要到鎮裡的糧管所把麥子換成麵粉,糧管所位於鎮西,顯著的標誌是有幾個很高大的圓柱型糧倉,這是國家糧庫,如果發生農民起義,最先搶的就是這裡。收麥的時候有個檢驗員,不知為何,這個人我記得特別清楚,比較胖,敞著襯衣,嘴裡叼著煙,手裡拿一個帶尖的小棍,上面有個坑,插到裝麥子的口袋裡後拔出來,檢驗麥子的含水量,確定麥子的等級,所以老有人給他遞煙。麵粉拉回家,這都是新麥磨的粉,蒸出饅頭來特別香,用新鮮的麥秸草墊著饅頭蒸,一開鍋蓋,滿院都是濃濃的麥香味。

秋天收的糧食就更多了,主要是黃豆和玉米,還有花生,紅薯,蘿蔔。黃豆是整棵割掉後拉回來,暴曬曬乾,然後攤在地上,用一種特製的農具——-上面是幾根木棍編在一起裝一個轉軸,轉軸固定在長棍上——甩長棍的時候,木排轉動起來,不斷敲打豆秸,豆子就震落到地上,然後把豆秸拿開,把豆子收集起來,用簸萁顛走塵土和雜物就得到了金燦燦的黃豆,這可不是現在的轉基因黃豆能比的。如今很難吃到了,黃豆一般不去賣掉,留到冬天生豆芽和做一種叫做醬豆的食品,還有就是換豆腐,農村習慣,豆腐一般都是用豆子換的。玉米收回來通常是兩三個編在一起,掛在大門前,曬乾,農村民宅獨特的裝飾品。地瓜收回家後,割片曬乾,這樣便於儲存。如果要儲存鮮地瓜,則要有地窖,時間久的能放到春節。花生種的都很少,留到春節炒熟招待客人的。蘿蔔收好都快初冬了,在地裡挖一個大坑,用土埋上儲存,冬天也不會凍壞。在沒有蔬菜大棚的年代,白菜和蘿蔔是冬季基本的蔬菜。

這片土地上的居民就這樣一年年辛勤的勞作,春夏秋冬,播種耕耘收穫,靠天吃飯,政府從來沒有關心過他們的命運,任其自生自滅。只有在收農業稅,攤派勞務的時候才會惦記起他們,和幾千年來的封建政權沒什麼區別。

大概從一九八三年,開始實行土地承包給個人的制度,這樣集體勞動就被個體勞動所取代,村民們其實還是屬於佃戶的身份,只是土地的所有者由地主變成了村裡,這個村顯然屬於國家,那這個國家是誰的呢?據說是大家的。

個體勞動提高了生產效率,因為都是自己的活,所以沒人偷懶的,農閒的時間多了,就有時間乾點別的。所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村裡開始有了工業,其時叫“副業”,農村,農業是“主業”,工業叫“副業”,給村民增加一點財產性收入,我母親當時在村裡的工廠做過工,加工一種電器的配件。其餘的還有五金廠,傢俱廠。但這些小工廠最後大多因為經營不善而倒閉了。而個體經營的工商業逐漸在村裡興起,村北的一條馬路甚至發展成一個專業的百貨批發市場,從省內其他地區批發來的商品在這裡集散,然後有一部分人就迅速致富,又去投資紡織服裝行業,老家現在已經是著名的紡織品生產基地,一個農業生產為主的鄉村僅僅用了十年就迅速實現了城市化。

標簽: 麥子  黃豆  村裡  麥秸  曬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