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訪碑記(二)

作者:由 鄭周丹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18-01-05

第二天是陰天,但也去了,這次先沿左側溪流上溯,到了盡頭再採藥下山,之後攀登主峰,在主峰的溪流旁採了花帶回家種植。

訪碑記(二)

側峰溪流

訪碑記(二)

溪流與陡崖

訪碑記(二)

怪石

訪碑記(二)

訪碑記(二)

野生石蒜花

訪碑記(二)

藥草

帶著花草再次登上了山頂,這次先圍著寺廟轉了一圈,在寺廟正門左側牆壁下方看到了它,閱讀了內容,看它刀法嫻熟,能傳筆意,整體字形也算較勻稱,就萌生了做拓本的念頭,看到它字口被水泥石灰填塞,準備先幫它清理字口之後再拓。以前用別人製作好的材料拓過漢代的車馬,雖然也成功了,但只是體驗一下,這次是第一次自己獨自完整的做拓片的經歷。有了這次經驗之後會繼續調整與完善技法與工具,最好一次好過一次!

訪碑記(二)

最初看到它的樣子。

這時天色又已晚了,只能再次下山。天公不作美,連日細雨,又等了數日。

等到天色終於放晴了,我拿著準備好的材料,再次來到了山頂。這次有些不順利,由於沒有事先與主持聯絡,吃了閉門羹,並且被迫在山頂露營一晚,靠篝火與簡易庇護所過了一晚。

看了很多次日落後,第一次在山頂看日出。與日落相比,山頂的日出顯得更通透,清新。群山與晨霧,還有朦朧晨光,感覺是有幾分仙氣。

訪碑記(二)

https://www。zhihu。com/video/932661758280212480

訪碑記(二)

訪碑記(二)

日出

在欣賞完日出之後,就開始了清理的工作。

清理時建議儘量使用竹製,木製,或者塑膠的工具,小心用力,以免損傷字口與碑面。

訪碑記(二)

訪碑記(二)

清理後字口,是不是看著舒服多了!

訪碑記(二)

用水清理石灰。

訪碑記(二)

拓多了,棕帚扎破了手。

訪碑記(二)

蟬翼。

訪碑記(二)

想拓烏金,時間不允許。

訪碑記(二)

第一次拓四尺整張的。

訪碑記(二)

https://www。zhihu。com/video/932661349583093760

上水初步上了宣紙之後,還需要進一步錘刷字口。

清理碑刻時需要注意不要損傷字口,最大程度的尊重原作的風貌,不要暴力清理,有些人動不動就用鋼絲球,鐵絲刷,將碑面擦的面目全非,筆畫磨的臃腫變形,無法尋找最初的刀痕與骨力。有可能破壞碑面與字口的地方,寧願不清理。

在拓完後發現此碑橫列重心無法完全統一,到底是石匠的一時疏忽,還是藝術創新?有意所為?沒細究繼續拓。回家仔細看拓本時得出了原因,頗為有趣:

石匠師李定志在拿到定製的單子,看了內容以後,在事先平整好的石面上刻畫了三橫八縱的正方形界格,加上與單字所佔空間同寬的縱向長方形空間,留作署名之用。正文應為二十四字。

可在數完現在呈現的正文總字數,卻有三十一字!石匠師將自己的名字明目張膽的與正文一樣處理。

如果再仔細看會發現:‘咸豐……自造’部分,為縱四字的章法;而之後的部分,卻呈現縱三字的章法,單字所佔空間明顯大於前文!

從用刀痕跡與對筆意的傳達來看,李定志應該是一名熟練的石匠師,出於職業習慣,不可能面對著已經刻好的界格而不自知,最有可能的是拿著內容按照界格的規定按部就班如同平日一樣字字刻去。而在這,一開始就擠壓了章法!(說明在刻制好界格之後李並未馬上刻制正文,說明中間有一段時間,李進行了一系列內心掙扎與選擇,以及計算安排。)並且在失去了界格的輔助之後,前四縱行,縱橫重心都一一對應,字的大小也顯得勻稱合適,一切都顯示這是在他冷靜的有控制之中完成的。這也更說明李是一名熟練的老石匠,同時也告訴我們:這塊碑不管是先書後刻,還是不書直接就刀,都是李一人在操作。

如果是他人書丹李再來刻制,不按照他人的書丹刻制,是一種不尊重,也是石匠在自毀職業形象,不合理。

所以他所傳達的,是他認為的美,是他積累的美,以自己為主,而非以他人為主,刀法與書法得到了統一。

在壓縮了前十六字的面積之後,又重新按照界格刻制。後半段呈現由右向左輻射分佈,字的大小也呈現同步的漸變。

可能是在刻完較小的字之後,手感未能及時的調整,以至於大小依舊與前片相似,(這說明石匠在刻制時,存在發力的慣性,即肌肉記憶。)之後開始有意識的剋制刻前片留下來短時肌肉記憶,調整字的大小,並且逐步加大筆畫的提按幅度以適應變大的字形,直到最後刻了全篇筆畫最豐腴的幾個字‘師李定志造’!這也說明,在刻制這些內容時是一氣呵成的,不然這種短時肌肉記憶無法發揮作用。是巧合?還是刻意的安排?最後全文內容三十一字,

除去‘石匠師李定志造’剛好符合原界格章法二十四字!!!

結合上訴,我更相信是刻意的安排!最後只能相信,李是為了凸現並留下自己的名字以垂不朽,這體現了當時石匠對自身價值的認可,也體現了當時石匠師已經不似古時候那樣卑微。而古時候石匠是卑微的,大多數碑刻都能明顯看出來是為誰而刻,為何事而刻,卻很少有碑刻能夠知道是誰刻的。從這個角度看,是積極的。

而正是這樣糾結的過程,才促成了現在特殊的章法,催生了其中的筆意與章法變化!形成了這種耐人尋味的視覺效果。

標簽: 石匠  刻制  清理  界格  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