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四(陶俑)

作者:由 老齋古董變現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2-02-09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四(陶俑)

陶俑

陶俑是用黏土捏塑成型和燒製的、專用於陪葬的各種小型人物、動物或建築等。陶俑出現於青銅時代晚期,戰國時代開始流行,秦漢時達到高峰,經唐宋而 漸趨衰落。宋以後,因採用紙質冥器作陪葬之物,陶俑逐漸退出陪葬物之列。雖元代以後(包括元代),在一些墓葬中還有少量陶俑可見,但那是個別現象。

作為陪葬冥器的古代陶俑,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它不僅是工藝品,而且還反映了一定歷史時代的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的內容,具有豐富的社會意義。因此,古代陶俑很早就成為一部分收藏家們追逐的物件。

1。秦兵馬俑

20世紀70年代,秦始皇兵馬俑坑的發現轟動了整個世界,中國古代美術史 中的秦代部分,中國古代陶瓷工藝史中的陶塑部分,都為 此而被重新改寫。秦兵馬俑的出土向人們展示了兩千多 年前中國的陶塑藝術,那一件件與真人一般大小的陶塑 作品,煥發著粗獷而雄渾氣息,具有一種非凡的藝術感染力。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四(陶俑)

秦兵馬俑的寫實性很強。在整體佈局上,它模擬軍陣的編列,由左、中、右三軍和一個指揮部組成軍陣體系, 戰車的形制、結構和各部件大小尺寸,均與考古發現的戰國的木車相似。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四(陶俑)

秦兵馬俑形體也與真人真馬相似,馬俑高150cm,身 長約200cm,與秦皇陵附近考古出土的秦馬骨骼幾乎一致。兵俑身高一般在180cm左右,這是當時彪形大漢的身材,這與秦軍兵士主要來自關中地區的髙個子青壯年的史實相符合。兵俑個個威武雄壯,面部特徵和表情各異馬俑則膘肥體壯。幾千件兵馬俑組成了一個氣勢磅礴的秦兵俑軍陣。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四(陶俑)

秦兵馬俑的寫實能力還表現在具體形象的刻畫上。如此數以千計的兵俑, 初看似千人一面,細看則個個特徵、表情有異,在鬚眉、髮型上,以不同的形態,表現兵俑的氣質和精神。兵俑的人物有將軍、中下級軍吏和普通兵士,透過衣著、 神態和氣度上的刻畫來表現他們的不同身份。將軍的神態威嚴肅穆、成熟老練而持重,各種兵士(如蹲跪式武士俑、立式弩兵俑、騎兵俑和戰車武士俑等)以不同的戰鬥姿態,展現戰前一瞬間高度集中的神情。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四(陶俑)

秦兵馬俑身上原來都有鮮明的彩繪,系燒製後繪上去的。由於年代久遠,這些彩繪都已脫落,出土時,只有個別俑身上還有一些彩繪的顏色痕跡。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四(陶俑)

秦彩繪陶俑

兵馬俑的製作採用手塑與模製相結合的方法,頭、軀幹、腿等部分,分別用模製,在泥坯 未乾之時粘接在一起。為使高大的兵馬俑能 穩固地立在地面上,秦代陶塑藝匠巧妙地採取 了兩個辦法:一是把俑的腿部做成實心圓柱 體,使之能承受腿部以上軀體的重心,不易被 壓塌;二是在俑的足底下粘接一塊足踏板,既可增加下部的重量,降低重心,又可使俑和地 面的接觸面增大,增強了穩定性,表現出中國古代藝匠高度的智慧。

2。漢代陶俑

漢代陶俑的藝術風格,總體上說,是雄渾粗獷、簡練、動感強烈;但西漢和東 漢的陶俑在形象上和題材內容上,也有些差異。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四(陶俑)

西漢陶俑

西漢早期的陶俑,往往形體簡略,但又姿態動人。如陝西漢長安城出土的一件女俑,身穿寬衣博袖長袍,拱手亭亭玉立,曳地長裙像喇叭一樣張開,與細腰形 成強烈對比,既顯得莊重、安定,又不失輕盈、瀟灑。

西漢中期以後,人物俑的面部五官和身體比例反而不如西漢早期那樣寫實, 但更注重神態的刻畫和動態的把握。漢代石雕藝術中那種為追求神似和氣勢而 故意誇張或簡化某些部位的手法,在陶俑藝術上已明顯地表現出來。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四(陶俑)

東漢擊鼓說唱陶俑

這件陶俑上戴幘,額前有花飾,袒胸露腹,著褲赤足,左臂環抱一扁鼓,擊鼓說唱陶俑右手舉槌欲擊,作擊鼓說唱表演,神態詼諧,動作誇張,是一件富有濃厚民間氣息和地方風貌的優秀雕塑作品。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四(陶俑)

東漢擊鼓說唱陶俑

到東漢時,對這種風格的追求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東漢陶俑的粗獷、灑脫風格,不僅透過誇張人物形體的手法來表現,同時,也結合對人物面部表情的細緻刻畫來體現,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更具有藝術感染力。如四川東漢墓中出土的兩件說唱俑,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神采飛揚,手舞足蹈,栩栩如生。漢代陶俑的那種高度誇張的形體姿態,給人以非常簡練的整體形象,表現出一種氣勢美和古拙美。

漢代陶俑的題材內容也是反映漢代社會風尚及其變化的一面鏡子。西漢早期的陶俑,多以兵馬俑的面貌出現在漢墓中,這顯然是受秦兵馬俑的影響。但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又不盡相同。秦兵馬俑為真人大小,而漢兵馬俑則僅僅約為 真人高度的三分之一(漢景帝陽陵兵馬俑高60 cm,咸陽楊家灣兵馬俑高50一 68 cm,漢文帝霸陵兵馬俑高53—57 cm,徐州獅子山兵馬俑更矮小,僅高42- 48 cm)。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在氣質上亦差異較大。秦兵馬俑個個神情緊張, 呈軍陣排列,完全處於一種臨戰狀態;而漢兵馬俑則神態輕鬆愉快,似陪同墓主 人出行遊玩,手中所持多為象徵性兵器,具有儀仗的性質。

西漢中後期的陶俑,反映日當生活的題材漸趨增多,除了早期所見的兵馬俑、侍女俑之外,還出現了完全仿造現實生活場景的宅院、樓閣、家畜、家禽、欄圈等。另外,樂舞俑、雜技俑的漸趨增多,也是此期陶俑題材的特點,反映了當時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的景象。

東漢時期的陶俑,反映社會的面貌更加廣泛和深刻,不僅有為墓主人提供精神享受的雜技俑、樂舞俑、說唱俑,還有為墓主人提供物質勞動的“勞作俑”。如提壺俑、持板俑、執箕俑、牧羊俑、庖廚俑等等。同時代的畫像石(磚)中,也充滿了宴戲、 樂舞、雜技、勞作等內容,說明東漢時期,社會生活與風俗正處於轉變期,經濟的繁榮助長了人們的享樂思想,反映追求生活享受的內容成為這一時期陶俑的主題。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四(陶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