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當下的力量》書中方法有人實踐過了嗎?真的有用嗎?

作者:由 哈哈哈哈哈哈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18-02-27

《當下的力量》書中方法有人實踐過了嗎?真的有用嗎?知乎使用者2018-02-27 12:13:51

回到當下的練習就是要提升覺察力,提升覺察力的本質就是增強意識,帶著意識做事的時候會知道自己當下在做著什麼,能保持對思想和身體感覺的覺察; 而在無意識狀態下,多是頭腦的噪音,一個一個的念頭,做事無法專注,別人說話也只能聽到觀點與偏見,聽不見背後的真義; 表面上當下與無意識沒多大差別,一樣是該吃吃該喝喝,只是在背後做選擇的主體不同→頭腦OR意識;換言之,是你在主動選擇創造你的生活,還是被迫地進行眼前的生活

《當下的力量》書中方法有人實踐過了嗎?真的有用嗎?寧寧2019-12-16 20:50:45

《當下的力量》拯救了我的肉體,閹割了我靈魂,換言之,我活著,但我也死了

殘暴的歡愉必定以殘暴結束

違背生理機制的操作原則必定以生理機制的反噬結束

﹌﹌﹌﹌第一次補充﹌﹌﹌

如果當下你的狀態是特別痛苦/沒有溫暖人際關係支援/沒條件看心理諮詢師/沒法自學並吸收相關心理學書籍自救的話,那麼可以看看,有用的。但是上面三個條件任何一個不成立,建議不要看,其它方法更好。咳咳……換言之,你特別是絕望痛苦、很絕望、很痛苦那種,但是你又無法跳出這個悲劇的狀態,看吧,至少能讓你活,但是看後的一些負面代價,我之前基本展示了一些,請自己拿捏。

最後,這篇實踐反饋不是為了別的,就是寫給有緣人看的,有些人看得懂,有些人無法理解,有些人覺得對,有些人覺得不對……但是我不在乎,我只是寫給有緣人看的,那麼我的目的就達到了,所以我是不想說服任何一個人來認同我的觀點,但是我可以保證我下面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實踐反饋而得,請不要隨便嘲諷我。同時請大家用批判性眼光來看待這篇感悟,我不一定對,你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原回答﹌﹌﹌﹌﹌﹌

實踐過7年左右,有利有弊吧

拯救了我的肉體,從焦慮的壓抑中獲得一口喘息的機會

高中我難以專注,極難控制思維:好像腦子不受我控制一般,我一直思考一直思考,而且幾乎都是重複思考,非常痛苦,非常痛苦,非常痛苦。而當時面臨的挑戰:父母不和、高中壓力大、母親抑鬱症、成績提不上去,不受控制的負面幻想很嚴重、人際關係衝突嚴重等等,我推測自己應該有焦慮症,因為我身體肌肉無時無刻不再緊張中,導致三年以來上小廁所都很困難(~(@^_^@)~羞,不過沒辦法全身肌肉就是鬆弛不下來),所以我整個人在無法控制的思維和極度負面的情緒交替折磨中生活著,很痛苦。

然後我無意中得到《當下的力量》,按照《當下的力量》的指示做,我學著將過去的懊惱和未來的焦慮從當下中挪開,我學著臣服於發生的一切事,我學著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這個點上,我學著不在乎別人的眼光,我學著不執著於每一段人際關係,我學著感受自己的呼吸、肌肉顫動,我學著內觀身體,我學著閹割“我執”,我學著接受自己天生“圓滿”,我學著在枯燥無味的事中投入耐心,我學著找到作者強調的觀察者,我學著去到達作者所說的臨在的狀態……在學習作者理念的過程,我身心感覺好多了,人際關係不再是惡龍野獸般可怕,身體緊張度也有所下降,無法控制的思維也可以控制了,專注在當下這一刻的能力也有所提升,作者勾勒的開悟境界也給人無比嚮往感,我開始相信:自己就是圓滿的了,我的生命意義不用透過任何外在行動以及內在思考來實現,我存在本省就是生命的意識,我的存在就是神性的體現

最後,高中從二本水平到超一本線二十多分,我的確是要感謝這本書的,它在其中起了相當作用,因為它將我的大部分能量聚集在當下,額,高中的當下不就是學習嘛,而人際關係關係困擾+焦慮+原生之痛+自卑自憐等等問題佔據我能量的比例是小於學習的(這本書並沒有徹底解決我的這些問題,只是讓我的這些問題造成的負面影響降低了)

閹割了我的靈魂

但是這是一本教人“自殺”的書,不是肉體的湮滅,而是靈魂的摧毀,將人逐步打造成一具行屍走肉

作者強調的臨在,需要超越思維,需要從思維中跳脫出來,需要不認同思維,要到達這個狀態需要成為觀察者。然後,我學著成為一個觀察者,我觀察著自己思維,很可惜,一旦進入觀察者模式,大部分情形下,我就發現我沒有念頭了,對!就是空空如也的狀態,當然這種狀態沒有情緒、痛苦、快樂、問題,所以觀察者模式可以止念、止痛;在我硬要透過觀察者模式觀察思維的時候,我發現這個“觀察者”以遠遠慢于思維的速度用內部語言重讀著思維,這個過程很痛苦,感覺大腦被QJ一般。但是饋贈是我徹底掌握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我獲得了對自己絕對的掌控感,因為我的每一個念頭都是在“觀察者”的監視下產生的。我給這個“觀察者”注入了7年的時間。很可惜,這個觀察者模式也讓我遠離了真正的專注,因為不管是閱讀也好、觀察也好、思考也好,都有一個觀察者的如影隨形,可是人腦的生理特性是一次只能專注一個點,我將一部分注意力投入在觀察者身上,這就是分心!所以在觀察者模式,我的閱讀效率、思考效率、觀察效率都遠遠低於我天生的水準,真可怕,我如此反智了7年……

作者反對小我,他認為:小我認同負面情緒,而小我是小我,你是你,你是圓滿的充滿神性的存在,而小我是迷路的流浪漢,所以要擺脫小我,小我有種種執念,這些執念是帶來痛苦的根源。作者的方法其實是將所有的情緒和問題都隔絕在外,打個比方,作者認為你就像可以隨時抽離身體的靈魂,那些問題和痛苦都是那具身體的,不是你的,你不是那具身體,你不是那具身體裡的思想,額,那我什麼?你是圓滿的意識,你是神性的載體。。。雖然作者也強調,這些問題和負面情緒都不是問題,他們只是一種待解決的情形,你也不要消極避世,你要去處理這些情形即可(萬幸,作者還好沒有鼓動大家放著問題不管,因為這不是我們的問題,我們是圓滿的,我們沒有問題)。然後接受這個理念的我,的確還是回去處理“情形”(問題),但是我帶著事不關己的態度處理“情形”(問題),我和現實生活的喜怒哀樂和問題挑戰隔絕了,我和自己這具身體以及身體裡的思想隔絕了,我活得像一具行屍走肉,我沒有情緒了,我沒有問題了,我不是我了,換言之,我以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活著,我的生活只有生活中不得不做的事,我沒有愛好了,我沒有執念了,我活著,我也死了

潛意識一直在瘋狂暗示我

不知怎麼的,我一直對電影裡面那些充滿執念的主人公充滿嚮往,我特別喜歡看他們為了實現滿足心中的執念而做出的常人難以想象的付出,我覺得特別帶感!我覺得我很渴望這種執念的狀態。但是我沒有執念,我的執念已經被那本書閹割了,我看向自己就像一隻被割掉蛋蛋的公貓看著母貓。雖然沒有痛苦了,我恍惚覺得這種沒有目標,沒有渴望,沒有需求的生活狀態是不對的,我覺得自己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我活著卻像死了

觀察者退場後……

觀察者模式不足以應對複雜的挑戰,因為複雜的挑戰需要嚴密的繁瑣的系統的思考,觀察者模式就是分心模式,而我不是智力超群的天才,我沒有辦法做到同時關注兩個點。所以我意識到我必須放棄觀察者模式,放棄和思維念頭的隔絕,我必須和思維念頭的重新融合才能進入那種心流般的專注境界,然後我的閱讀速度、思考效率提升了1倍吧。

恨這本書,還是愛這本書?

這本書的確有貢獻,不會一杆子打死它;這本書的確有誤人之處,會牢牢記住它造成的危害。

我對這本書是愛恨交織的狀態,它的確有減輕焦慮的功效,但它的確也有反智的作用。

為什麼這本書會有這種效果?

因為這本書的框架是我執+小我+臨在+圓滿+開悟的靈脩理念,這本書的骨肉是活在當下+接受痛苦+堅定信念,勇往直前追求目標++別人的目光也不再重要+不害怕失敗+但行好事,不問前程+忍耐繁瑣枯燥痛苦並找出一些樂趣等等

它的框架是錯誤的,但它的骨肉是正確的

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

在這本書中,作者只是呈現自己的觀點和實踐他理念的步驟以及開悟後的美好世界,沒有論證!沒有吻合邏輯的論證!

如果我在得到這本書的時候,有批判性思維,我不會看這本書

如果當時我能夠多看一些書,尤其是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我就不會這麼無知,信了這本書

累了,有緣再更吧

《當下的力量》書中方法有人實踐過了嗎?真的有用嗎?三思而後答2020-06-13 00:01:10

實踐過,很好用!

首先分享我的讀後感:

幾乎每一個作者寫一本書之前都會經歷一些事兒,發現一些問題,再用實踐過多次的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埃克哈特,託利, 此書的作者,就是在低潮情緒接近黑洞最底端時找到了出口,並誠懇的分享他的方法,從而可以幫助像你我一樣,一直在尋找出口的人。我非常贊同他提出的一個普世問題:

我們似乎都有病態的思維,制止不住大腦的思考,是讓我們受苦的主要原因,因為我們遠離了真實的自我,這是我們受苦的元兇。

這是一本心理加哲學,理論加方法,每個人都可以收益的

個人成長工具書

。分享一個書裡金句中的金句,“

生命的本質就是我們註定在世上走一遭,好完成一個深刻的內在轉變“。

《當下的力量》書中方法有人實踐過了嗎?真的有用嗎?

下面是我實踐過的書中提到的方法:

方法 1 :一個情景出現時要麼是去應付它,要麼就是去接受它,對他說“好的”。不要把它轉變成問題。思維會無意識地喜歡上問題,因為他們給你某種身份的認同。

實踐:公眾演講時,提前準備好,反正逃也逃不掉,接受這是個好機會,不需要找自我認同,“我每次都緊張,這次也不例外的“ 錯誤思想, 完全是自己的“假設”。

《當下的力量》書中方法有人實踐過了嗎?真的有用嗎?

JUST BE 接受當下

方法 2: 接納讓你抗拒的當下,觀察它,然後採取行動。不管當下時刻的情況怎樣,心甘情願的接受它,就像它是你選擇的一樣。總是與它共事,而不是抗拒它,使它成為你的朋友和盟友而不是敵人。這將會不可思議地改變你的整個生活。

實踐:在工作中犯了很愚蠢的錯誤,領導的指責,慣用的自我否定壓的我喘不過氣來,這時的內心獨白:我足夠好,我愛自己,問題發生了是好事,又多了一個學習機會,不抗拒,不推卸責任,負起自己的責任去解決問題,畢竟“責任使人成長” Responsiblity Enrich Empowerment。

方法 3: 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可以保持對未顯化狀態的覺知。你可以感覺到生活平靜中的一種深深的平衡感,一種無論發生什麼都永遠不會消失的寧靜。冥想是你會感受到氣流動在所有器官,順著氣我們會找到源頭。

實踐:冥想是最快讓你心沉靜下來的方法

方法 4: 擺脫心理時間,擺脫對過去的認同,因為它會使我們持續地,強迫性低投射到未來,心理時間始終與錯誤的認同有關,不能寬恕意味著心理時間的沉重負擔。開悟的人通常會將主要注意力集中在當下,但是他們對時間的關注仍然同時進行著,他們利用鐘錶時間(鐘錶時間:在生活中實際事務為鐘錶時間,然而,它不僅僅用來安排約會或計劃旅行的。它包括從過去中吸取經驗教訓,是我們不會一次有一次犯同樣的錯誤;包括設定目標並向其邁進;包括以規律,法則,物理,數學模型等方式預測未來從過去中吸取經驗教訓,同時在預測的基礎上採取合適的行動)。

實踐:玻璃心,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不自信,就會一直埋怨是因為父母對自己小時候打壓式的教育方法,他們認為錯誤一定要嚴格批評,讚美少一個無大礙,但他們沒有意識到童年是我們形成個人認知重要的階段

(觀點來自社會學家 莫里斯·梅西,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看文章最下面 莫里斯梅西 - 價值理論)

, 少了家長的鼓勵和認同,我們在潛意識裡就會慢慢形成“我不夠好”的錯誤認知。讀過這本書後,我不再心存埋怨,而是接受小時候發生的過往,並堅信自我認同最重要,關注當下,過好日子,不活在過去,不帶著成見遇見未來的自己。

方法 5: 無論何時,當你需要解決一個問題,一個答案,一個創意,停止思維片刻,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內在的能量場上。覺察這種內在的平靜狀態。當你重新思考時,你的思維將會變得新鮮且具有創造性。

實踐:適用於一切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坎兒的時候

方法 6: 減緩衰老的過程,作為過去和未來的心理負擔的時間積累會大大損壞細胞的自我更新能力,所以如果你進駐自己的內在身體,你的身體就會衰老的更慢些。即使當你的身體真正地衰老是,你無時間性的本質將會從你身體穿透出來,並是你看上去年輕。

實踐:想年輕,少思考過去,或擔憂未來

方法 7: 你是否怨恨你正在做的事情?或者你已經同意了做這件事,並且你正在做,但是你同時有在怨恨和抗拒這件事。請從心理即情緒兩個層面去觀察它,我們要去觀察你思維所創造的觀點是什麼?然後請觀察你的情緒,這是你身體對這些觀點所做出得反應。也許你碰到的事,周圍的人讓你不開心,這都無關緊要。你因為這種情況而產生的思想或情緒是否有理,不會起到任何作用。事實是,你在抗拒本然。

實踐: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但也要排除所有負面情緒,衡量自己的經濟狀況是否可以負擔一些時候來支援你想做的事業,如果不能,接受現實,踏踏實實把現在的工作做好,關鍵的思維轉變是,我不需要急著找一份新工作,而是努力如何把現在的這份工作做好,直到自己找到理想的下一份工作。

下面是莫里斯.梅西的價值體系理論

《當下的力量》書中方法有人實踐過了嗎?真的有用嗎?

1。

印記期

。直到七歲,我們就像海綿一樣,吸收了周圍的一切,並接受了其中的大部分內容,尤其是當它來自我們父母時。這一時期的困惑和盲目信仰也可能導致創傷及其他嚴重問題的早期形成。這裡的關鍵是要學習對與錯,好與壞的感覺。即使我們不在這裡,我們仍然經常假設這是人類的存在(這表明它已經被深深烙印了)。

2。

建模時期

。在八到十三歲之間,我們會模仿他人,通常是我們的父母,也可能是其他人。我們不是盲目接受,而是嘗試著穿衣服之類的東西,以瞭解它們的感覺。我們可能對宗教或我們的老師印象深刻。您可能還記得自己受到初中老師的特別影響,這些初中老師似乎學識淵博,甚至比您的父母還要重要。

3。

社會化時期

。在13到21歲之間,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同行的影響。隨著我們逐漸成長為個體,並尋求擺脫早期程式設計的方式,我們自然會求助於看起來更像我們的人。在這些時代,其他影響力還包括媒體,尤其是那些似乎與我們同輩群體的價值觀產生共鳴的部分。

腦圖分享

《當下的力量》書中方法有人實踐過了嗎?真的有用嗎?

《當下的力量》書中方法有人實踐過了嗎?真的有用嗎?橙子阿姨2020-07-10 15:02:37

高票答案還挺讓人無語的,估計對此類書籍沒看過多少,對作者的理論並沒有深入瞭解。作者本人還寫過另一本書《新世界》更加完整地闡述了自己的當下理論,這本書風靡全美,被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讀到後,大為驚歎,說是自己20多年來讀過的最好的一本靈性書籍,並且為了這本書專門製作了一系列節目,請來作者埃克哈特帶著讀者一章一章解讀,一時間這本書洛陽紙貴。節目在b站能找到。我大致反駁幾點較為明顯是誤解了當下這本書的觀點,在節目中也有類似的讀者。

1。臨在的狀態並不會影響你的專注和思考。

作者所反駁的思維是指,腦海中喋喋不休的那個說話的聲音(也就是小我),小我會說什麼呢?

好緊張,好焦慮,我不漂亮,我是不是要遲到了,別人是不是討厭我嘲笑我了,天啊信用卡賬單的負擔太重了,我完蛋了,我沒救了……

其實也就是冥想中所說的“猴子思維”,也就是說,整天在你的腦海中跳來跳去像猴子一樣,讓人無法專注於當下的思緒,才是我們要避免的“小我”。

所以,經過當下的訓練,減輕喋喋不休的小我思維的妨礙,能夠讓我們更好地專注與思考。因為小我思維並不是有效的思考。你心裡沒有雜念,專注學習的時候才能更有效地刷題、思考,不是嗎?

作者本人在節目中講述了自己寫作當下的力量這本書的過程:處於臨在狀態,即冥想的那種寧靜之中,然後用白紙和筆,透過自己頭腦的思考、認知的加工,寫出這樣一本成功的書。

觀察者的臨在狀態,並不是讓你什麼都不做,就只看看世界。(無奈)

2。閹割了靈魂

這還蠻搞笑的,如果你覺得把雜念清空就是閹割了靈魂,那我只能說,你的靈魂還蠻膚淺的。

搞錯了物件吧,靈魂可比那個絮絮叨叨的猴子思維深邃多了。

節目中有個男大學生,有類似的迷思,把奧普拉氣壞了哈哈哈,就是他說,覺得像埃克哈特說的那樣,自己就沒有動力工作了,怎麼付清自己的賬單呢,怎麼去完成本該完成的事呢。

奧普拉和埃克哈特:這是很多人的誤解,尼克(那個男大學生)代表了相當普遍的一類人,就是認為所謂的“臣服”,臨在狀態,就是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用努力,就坐在那裡觀想世界就好了。

根本就不是這個意思。作者只主張摒除無謂的雜念和恐懼、慾望,但是絕對不妨礙行動。類似尼克的人的誤區在於,認為自己的行動,只能被痛苦、慾望、雜念的思維所激發,如果處於平靜的臨在狀態,自己就毫無鬥志,只能躺倒做條鹹魚了。這確實是一部分人的行為模式,但是不代表這是唯一的正確的模式。另外的高票答案中提到,說電影裡的主人公懷抱著“執念”前進,很好很激勵人。但是觀察一下現實生活,那些真正作出一些成就的人,或者是大學霸,或者減肥長期成功,或者堅持跑步甚至馬拉松的人們,真的是被痛苦、慾望、執念裹挾著行動的嗎?難道不都是很沉靜,每天完成該做的事,跑步、運動也酣暢淋漓地完成,從來不會用什麼loser,要麼瘦要麼死,戰勝××否則我就沒有價值了……這種負面思維來消耗自己。他們都用平靜的愉悅來滋養自己,完成有效的、有力量的行動,不需要慾望和雜念執念的加持,每天也能輕鬆簡單快樂的行動。其實就是很簡單的,為所當為,覺得一件事要做,那就平靜的去完成,不需要那麼多痛苦。事實上,在痛苦的刺激下才去做的事往往都不會長久。

《當下的力量》書中方法有人實踐過了嗎?真的有用嗎?知乎使用者34N8Q22020-12-01 17:59:30

高贊柚子這哥們是進入枯禪和心智死灘了。一群人還跟著點贊

首先,看懂了麼?看過麼?跟著起鬨?

知道克里希那穆提嗎?佛陀的四念住知道嗎?心理學的正念認知療法知道嗎?

不知道先從這裡看起,鞏固鞏固,看的多了就知道了是一樣的。

艾克哈特託利的優點就是:他沒有透過理論學習佛學和正念,而是親身體會了,自己完全經驗了一遍。

物極必反,他被痛苦消極的思維逼到極處,開始質疑,質疑自己消極觀念(念頭),最後破了我執,認識到念頭不是我,用禪宗的話說就是明心見性了。

你如果覺得“明心見性”這個概念有些扯淡,沒關係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根器和適合的路,那就看看麻省教授卡巴金的書籍:《多舛的生命》就好了,講的也更詳細,用科學的方法來教導大家的,只不過是透過理論。

知乎一些大V比如李松蔚,動機在杭州,中科院祝卓宏老師,大概也都認識卡巴金老師,正念認知療法的開創者。

牛津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臉書工程部主任,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麻省總醫院和哈佛醫學院哲學博士,還有醫學教授,教育學博士。

這些人在書中都有推序,有這麼多大佬背書,看看總不會怪力亂神了吧?

待更:我剛才真心費勁巴拉的打了N千字,最後不知道為什麼知乎只儲存了十分之三,太無語了,而且用語音輸入知乎總是輸入效率其差,一個字一個字的往外蹦,同樣的情況我在瀏覽器標籤微信,用語音輸入打字就很流暢,知乎知道自己的使用者體驗很差嗎?真的太爛了這個

標簽: 思維  觀察者  本書  當下  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