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一個讓人心靈得到淨化和昇華的故事—— 讀《偷書賊》

作者:由 快樂的魚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17-12-14

這幾天,一口氣把臺版小說、澳大利亞作家馬格斯⋅朱薩克的《偷書賊》讀完。我平時很少讀小說,但這部書一拿起來就讓我放不下。不僅細讀而且邊讀邊引起我許多的思考。

小說講述了二戰期間一個叫莉賽爾⋅麥明葛的小女孩和弟弟被迫送到寄養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賽爾在弟弟清冷的葬禮後偷了本名叫《掘墓工人手冊》的書,為的是要紀念自己永遠失去的家庭。此後莉賽爾被寄養在一個慕尼黑市的貧困家庭中。

慕尼黑市在希特勒法西斯的淫威下,被弄得百業凋敝,民不聊生。大人們彼此仇恨咒罵,老師狠毒無情,納粹分子橫行霸道,戰火時時威脅著人們的性命。莉賽爾每晚抱著《掘墓工人手冊》入睡,噩夢連連。養父是一個善良溫和的人,為了讓她安眠,於是為她朗讀手冊內容,並開始教她識字。

學會認字的莉賽爾就這樣開始讀書。儘管吃不飽穿不暖,在艱苦磨難中掙扎她卻發現一個比食物更讓她難以抗拒的東西——書。為了得到書籍,她忍不住開始偷書,用偷來的書繼續認字。從此莉賽爾進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一本一本書,引導著她昇華了自己的靈魂,也讓她熬過了現實的苦難。她不僅自己如飢似渴地閱讀,還用讀書幫助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讀給躲在養父地下室的猶太人聽,空襲時讀給躲在防空洞裡鄰居們聽,安慰了一顆顆惶恐不安的心,潛移默化地改變了自己和周圍人原本粗鄙的性情。《偷書賊》的作者就圍繞著這條主線,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莉賽爾養父漢斯⋅修伯曼是一個善良的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的戰友——一個猶太人救了他的性命,臨終時把自己心愛的手風琴送給了漢斯。此後這架手風琴就伴隨著漢斯,無論是在艱苦的勞作中,還是在閒暇時人們聚集的小酒館裡,漢斯都用自己的琴聲撫慰著人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法西斯開始屠殺猶太人,為救漢斯而死的猶太老戰友的兒子麥克斯⋅凡登堡找到漢斯家避難,好心的漢斯和夫人把他藏在自家的地窖裡,並叮嚀莉賽爾保守秘密千萬不能這件事說出去。從此,漢斯一家和麥克斯一起,過著忍飢挨餓、擔心、惶恐不安同時又精神充實的生活。他們一起讀書、一起唱歌、甚至在寂靜無人的寒夜一起打雪仗。麥克斯教莉賽爾讀書寫字並把自己手寫的書贈送給莉賽爾,他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純真的友誼。在納粹分子搜家的時候,漢斯一家沉著應付保護了麥克斯。後來漢斯因為憐憫一位集中營中的猶太老人,而引起納粹黨徒的注意,家裡隱藏麥克斯的地下室即將被搜查,麥克斯為了不牽連漢斯一家,冒著生命危險離去。而漢斯也因被強徵入伍,掉了一條腿後僥倖生還。

漢斯和他的戰友及其後代莉賽爾與麥克斯的生死情義,是不分種族的人間真情。希特勒法西斯宣揚的日爾曼人所謂的高貴血統,猶太民族的卑劣與下賤,完全是臆想的民族沙文主義。世界上的人不分種族和地域,感情是完全可以想通的,只要以誠待人,人必以誠待你。

他們居住的黑沁鎮鎮長家藏書頗多,莉賽爾就利用送取洗衣的機會到鎮長家看書。後來鎮長家不再僱傭莉賽爾的養母洗衣,讓貧困的漢斯家雪上加霜,也引起了莉賽爾的怨憤,於是她就到鎮長家偷書。鎮長夫人依爾莎⋅赫曼是一個不動聲色但心地善良的人,她知道莉賽爾喜愛讀書,於是她故意敞開窗戶,方便莉賽爾偷書。並在莉賽爾偷一本詞典時給莉賽爾寫了一封信:“親愛的莉賽爾:我知道你覺得我面目可憎(如果不知這詞彙的意思,請查詞典),但是我必須要告訴你,我沒笨到看不出書房出現了你的腳印。當我發現第一本書不見的時候,我以為只是自己放錯了位置。但是後來就著光線,我看到地板上的腳印。我就笑了。我很高興你拿走了你應當擁有的書。我當時沒有多想,還以為事情就這樣結束了。等你再次進來,我本來相當生氣,但是我沒有。我聽到你的聲音,不過我決定不去驚動你。你每次只拿一本書,所以你得來一千次才可以把全部的書統統拿走。我只希望有天你會敲敲前門,用比較文明的方式走進書房。最後,我希望你在閱讀偷來的書籍時,會發現這本字典對你有所助益。 依爾莎⋅赫曼 謹上” 當莉賽爾得知這一切後,她非常懊惱,她決定最後一次偷偷進入鎮長家的書房。並留下了一封信:“親愛的赫曼太太:如你所見,我又來了你的書房,而且我撕毀了一本書。我對文字發脾氣,因為我太生氣了,太害怕了。我偷了你的東西,現在還弄壞了你的東西。對不起。為了懲罰自己,我決定不再到這裡來了。。。。。我對這個地方里又愛又恨,因為這裡放滿了文字,儘管我傷害過你,儘管我讓人難以消受(我在你的詞典上查到的字),你一直對我來說是個朋友,我不會再來打攪你,很抱歉我做過的所有一切,再次謝謝你。 莉賽爾⋅麥明葛 謹上”。在寫了這封信之後,第三天莉賽爾終於鼓足了勇氣來到依爾莎⋅赫曼的家敲響了大門。“赫曼太太,對不起,上次我在書房裡做了那種事情。” 依爾莎⋅赫曼阻止了她說話,把手伸進提袋,拿出一個黑色的本子,裡面沒有小說故事,卻是橫格線的紙頁。她說:“我想,若是你以後不再讀我的書了,或許你願意自己寫一本書,你寫的信,我看了,你的寫作沒有問題的,你寫作的能力非常好。另外,我請求你,不要像你自己說的那樣懲罰自己,莉賽爾!”赫曼太太用雙手將本子遞給莉賽爾。莉賽爾說:“要是我真的寫出什麼,寫好了以後,再拿給你看。”赫曼愉快的說:“好啊。”自此,莉賽爾開始了寫作。她寫作的第一部書就是《偷書賊》。

拯救一個人,無須大張旗鼓,最好是默默地予以關懷,鎮長夫人依爾莎明知莉賽爾來偷書,不僅不去揭露不去抓小偷,反而提供方便,因為她堅信一個愛讀書的人不會壞到哪去,堅信讀書是拯救一個人,塑造完美人格的最好辦法。而受到依爾莎“細雨潤無聲”般關懷的莉賽爾,當她知道這一切的時候,她的心靈必受到極大的震撼而得到淨化昇華。

人的自我完善是人的天性。自我完善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讀書。書裡有先人對世界的認識,先人的智慧,先人的經驗。一個人只有讀書才能從愚昧走向文明。莉賽爾開始沒有一丁點知識,但就從一本《掘墓人手冊》,一本根本不適合她讀的、很無趣的書讀起,從認字起,一本一本地讀下去,就在這個過程中,她由粗俗變得優雅知性。同時,她讀書沒有任何功利的打算。與掙錢,與取得物質財富無關。她覺得有書讀就是幸福是快樂。而我們中國人讀書總是計算“投入與產出”,現在的苦讀是受到“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鼓舞,把讀書當做將來謀取財富、加官晉爵的橋樑和敲門磚。進入21世紀的今天,這個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不管是上大學,還是讀研究生、讀博士都是為了某得一個好職業或者一頂官帽。因此讀書,對中國的年輕人都是一件不得已而為之的痛苦的事,根本體會不到讀書的樂趣。故事的最後,在一場蘇軍反擊希特勒法西斯的大轟炸中莉賽爾的養父母漢斯夫婦、莉賽爾的青梅竹馬好友魯迪及其一家、鎮長夫人依爾莎,還有鎮上的許多好人都被奪去了生命,集中營裡的麥克斯在大戰結束後輾轉找到了莉賽爾,他們相擁而泣。二戰結束後,莉賽爾輾轉到了澳洲生活,組建了自己的家庭,養育了三個孩子,直到暮年,逝世在悉尼郊區。

這本書除了以生動,溫暖的筆調,描繪了法西斯德國極端專制年代,普通人在飢餓、貧病、死亡的摧殘下堅持自我完善靈魂淨化,互相扶助、互相取暖的溫情故事外,還用了大量篇幅寫實地向讀者展示了希特勒法西斯從物質和思想意識上對人的殘酷統治和禁錮。納粹分子橫行霸道,“希特勒萬歲”是人們見面打招呼的普通用語,而希特勒那本臭名昭著的《我的奮鬥》成了人們居家出行的必備身份證件,用它證明自己對希特勒法西斯的忠誠,以避免災禍。《我的奮鬥》成了許多人免遭懷疑和迫害的護身符和救星。麥克斯逃往漢斯家的一路上,除了一套睡衣和一把剃鬚刀就是《我的奮鬥》這本書,而就是靠著這本書,他越過層層關卡,逃到了漢斯家。漢斯一個善良的德國人,只因為不贊成法西斯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表現消極而被納粹黨拒之門外。為了洗腦的需要,德國法西斯大規模的焚書。“他們用手推車把要燒的東西全部搬過來,傾倒在市鎮廣場的中央,接著潑灑某種芳香的液體。書籍紙張無論是飄落下來或是翻滾落地,最後都被拋回中間的紙堆中,從遠一點的角度看,這紙堆像是一座火山或者某個醜陋的異形,降落在小鎮的中心位置,必須將它消滅,而且速度要快。”

“莉賽爾心中有股聲音告訴她,這是犯罪行為,畢竟她的三本書已經是她擁有的最貴重的東西了……她仰望天空,雲幕低垂,眼目所見都是納粹黨旗與制服……講臺上有個男子要求全場肅靜,他穿著發亮的褐色制服,上面好像還看到熨斗的痕跡。眾人安靜。他的第一句話:希特勒萬歲!他的第一個動作:對希特勒敬禮……一群男人從平臺上走下來,他們包圍著書堆,點燃火焰。呼聲四起,純種德國人的汗味原來隱約飄蕩在空氣中,現在瀰漫在各處,聚集在一個又一個角落,最後所有人都淹沒在那陣汗水味道中。文字。還有微笑……”

世界史證明,專治制度最忌諱人們思想文化的豐富多彩,最害怕人們有自由的的思想。因此不斷強化思想文化整齊劃一,而不允許有任何“雜音”和“異端”思想存在。從秦始皇的焚書到中世紀歐洲的“宗教裁判”,從20世紀上半葉的法西斯德國到下半葉的中國“文革”,凡極權政治體制都要焚書都要愚民,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除了納粹分子之外,普通人中也有不少被洗腦了的極端分子。“激進分子,沿著慕尼黑街遊行走過。隊伍前面驕傲地展示著旗幟,人人的臉龐高昂地朝天翹著,好像有棍子頂在他們下巴一樣。他們一直唱歌,最後在響徹雲霄的《德意志人之歌》中,閱兵進行到了高潮。”

莉賽爾家附近有一個開小雜貨店的老闆娘迪勒太太是一個活脫脫的普通人中的納粹分子。書中是這樣描繪她的:“迪勒太太帶著厚重的眼鏡,眼光兇狠,個性尖銳,她擺出這般邪惡的外表,人家才不敢到她的店裡偷東西。她顧店的姿態跟軍人一樣,聲音冷冰冰,連呼吸氣息都有‘希特勒萬歲’的味道。店裡裝潢以白色為底,給人冷漠的感覺,了無生氣緊挨在店鋪隔壁的,她的住房比天堂街其他建築更難看。迪勒太太就是給人這樣想發抖的感覺,彷佛‘發抖’才是她店裡唯一免費的商品。她的人生目的,就是為她開的那家店而活著;而她的店則是為了第三帝國而存在。日常用品開始施行配給制那年,她暗地裡販賣一些難以取得的貨品,然後將所得捐給納粹黨,這件事情大家都心知肚明。在她常坐的位置後面牆上掛了一幅相框,裡面放了元首的照片。倘若你走進店裡卻沒大喊‘希特勒萬歲’,她是不會賣東西給你的。”

書裡這些生動的描寫,讓讀者形象地感受到法西斯德國在希特勒法西斯專制制度下人的心靈的扭曲和邪惡。讀著這些文字,我眼前又浮現出改革開放前的30年,尤其是10年“文革”期間,在極左路線統治下,中國社會所經歷的種種災難,兩相對比何其相似乃爾!過去有一些很精彩的“語錄”,說“群眾運動天然合理”,又說“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其實,所謂的“群眾”往往是一群“烏合之眾”。因為任何一個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不能肆無忌憚的搶劫別人的財產,即使受到了這樣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群體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趨眾”、“擺平”與“法不責眾”心理足以讓他生出殺人搶劫的念頭,並會立即屈從於這種誘惑,一切道德、信仰、做人的底線都會被狂暴的摧毀。二戰中日本普通民眾變成喪盡天良的戰爭機器,太平天國時期的善良農民成為殘忍的殺人狂,義和團裡的曾經膽小怕事的市民一夜之間竟成暴虐之徒,“文革”中單純的學生做出那許多傷心病狂無法無天的舉動……皆是這樣的“烏合之眾。

最讓我稱奇的是此書的作者獨出心裁地假託死神之口來講述這個故事。讓死神驚訝地睜大眼睛,一面收取戰場上的靈魂,一面思索人性的不可見底的奧秘:為什麼麼人類一面展現殘酷的殺戮,一面又有發自內心的相互關愛呢?正如書中莉賽爾所嘆息的:“人類很喜歡觀看毀滅性的場面,用沙堆成城堡,用骨牌疊房屋,這是他們一開始會做的事,而人類最拿手的的技巧就是推倒它們,而且還會把毀滅性場面擴的更大。” 其實這正是人性中創造與毀壞,互愛與互害的悖論之所在。人作為動物(儘管是高階的)是不可能脫離其原始本性的,唯一能比其它動物高階一點的是可以有意識的抑制自己的動物性,按照人與人之間關係必須遵守的原則,約束自己。這就叫“明事理”。而要做到“明事理”,除了向社會實踐學習,就是向書本學習,莉賽爾的成長說明了這一點。

《偷書賊》是一本好書,我只是粗粗地讀完第一遍,我想,我一定還要再讀第二、第三遍,從讀的過程中也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昇華和淨化。

標簽: 賽爾  漢斯  麥克斯  讀書  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