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陳子昂:俠骨不朽

作者:由 無物永駐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1-01-14

若做一次充斥著“孤獨感”的唐詩盤點,那句“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必然會出現在其中,並且很可能是眾詩之冠。

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詩,是在一個冬日的早晨。教室裡,十三四歲的學生們在朗讀課本上的詩詞。室外的寒氣結成了白霧,將一切都掩得迷濛不清,室內的燈光也是冷冰冰的。

當唸到唐代

陳子昂

的那首《登幽州臺歌》時,一股寒意更自心底油然而生,我的手臂瞬間就起了一層細碎的疙瘩,覺得自己被一種強烈的孤獨感籠覆。

很久以後我才知道,那是詩人陳子昂用真心抒寫出來的英雄氣魄,而那種壯烈的氣魄,足以使得所有行走在人間的人產生共鳴。

陳子昂:俠骨不朽

陳子昂,字

伯玉

,初唐時期的詩人。能把心中之感以蒼勁有力的筆觸寫出來的,無疑是個才子。而會有“懷才不遇”之際遇的,也無疑是個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但希望屢屢落空的文人。

中國古代歷史上從來不缺乏佔齊這兩個條件的人,但陳子昂卻是這當中的一個異數。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但陳子昂一直到十八歲的時候都還不識字,他從小就沒有接受傳統儒家文化的薰陶,也沒有信仰佛、道教的傾向。

不過,在文化學識上的欠缺並不是因為他家貧,無從致書以觀,相反,陳子昂的家境非常優渥,他是實實在在的豪門貴公子。其父

陳元敬

是蜀中大隱之一,以慷慨仗義、見義勇為著稱,自己既然是個不拘小節的性子,當然不會拿世俗的標準去逼迫愛子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況且陳子昂體弱多病,理所應當要受到更多的關愛。

正是有這樣一個父親,陳子昂即使不讀書,也始終能做一個正直俠義的人。

因為身體緣故,比起治經求學,他更愛仗劍行俠、結交豪士。《

新唐書

》裡說他:輕財好施,慷慨任俠。儼然是個一擲千金的少俠形象。

直到十八歲那年陳子昂不小心用劍傷了人,這才意識到武學不是他想走的路。想救濟天下,為官才是大道。於是他果斷棄武從文,謝絕舊友,入國子監學習。

從此,唐代史上少了一個年輕的遊俠,文學史上有了一截蒼勁如松的風骨。

陳子昂:俠骨不朽

陳子昂是在679年開始學習的,緊接著就參加了680年的科舉考試。意料之中的,這個天生富貴從未受過挫折的大公子落第了。

優渥的家庭環境、過往順風順水的人生經歷給了這個年輕人無往不前的勇氣和決心,他沒有被這次挫折打擊到,反而被激發了好勝心,很快回到故里閉門研讀。

這個時候陳子昂的聰穎與天資就體現出來了,他只花兩年的時間就看遍了經史百家,自己亦能寫詩作文,並且對文章之道有自己的一套看法。雖然這時的陳子昂已不是往日那個總以刀劍來表現熱血的年輕人,然而那份對錢財的看淡已經銘刻入骨。

682年,21歲的陳子昂復入長安。為了讓自己聲名為眾人所知,他做出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以高調的姿態花了千緡錢在長安的街上買下一個胡琴,並對眾人說:餘居宣楊裡。並具有酒,明日專候,不唯眾君子榮顧,且各宜邀召聞名者齊赴,乃幸遇也。

唐太宗

時期,一緡錢等於一千文,而一斗米也不過五文錢。

陳子昂:俠骨不朽

到了第二天,陳子昂的住所裡聚集了一百多個人,大家都在等著他演奏胡琴。卻不料氣度悠閒、面容溫和的陳子昂走到胡琴面前並不演奏,而是猛然將胡琴砸碎。

在大家驚訝的目光中,他笑道:我的文章比這琴更值錢。而後他將自己的文軸遍贈來人。

此舉得到的結果就是:一日之內,聲華溢都。兩年後,陳子昂進士及第,以其相貌溫順、氣度翩然,而學識廣博,論證慷慨,頗受武皇賞識。

他行世路至此二十三年,總是安樂順遂。無論家世、家庭、相貌還是天賦都遠超世上大多數人,“天之驕子”就像是為他而創造的詞。這樣的人生鮮花著錦,很難想象有著這樣人生的人後來會發出那樣悽愴的長吟。

陳子昂入仕後,很快被提拔為右拾遺。後來的杜甫也做過這個官職,並且因為上諫為

房琯

說話,一生再未得重用——這是身為諫官不得不承擔的風險。

為諫官者,最重要的就是性情剛直,敢於說話。這與陳子昂的性格再契合不過,出身豪門的他從來不知懼怕為何物。

在唐高宗李治駕崩那年,陳子昂已經顯露其強硬的一面。彼時,武則天想將高宗遷回長安安葬,陳子昂冒險寫《諫靈駕入京書》,言辭懇切,希望武則天將高宗葬在繁華秀麗的洛陽,出發點在於阻下這勞民傷財之舉。然而武則天沒有采納他的意見——這件看似簡單的事背後牽涉兩個政黨的鬥爭。武則天實際上也不想讓高宗回長安,但為了堵住悠悠眾口,她還是要將高宗送回去。

雖然做出了與自己心意相背的決定,但武則天還是欣賞那個暗合自己意願的年輕人。

親得當權者青睞,本該仕途順遂的,但上諫而不受採卻成了陳子昂後來政治生涯的常態。

當武則天用酷吏,致使無辜者慘遭屠戮,陳子昂諫言勸阻;當武則天意欲開鑿蜀山攻打羌族,陳子昂上言:宜脩文德,去刑罰,勸農桑,以息疲民;當吐蕃叛變,陳子昂認為如果不立即鎮壓,後患無窮。而事實也的確如他所說,吐蕃成為後來最嚴重的邊患——他發言總能切中要害,而且總是站在廣大百姓的角度上想問題。

入了仕的他,仍舊是當年那個一身俠氣的年輕人。

陳子昂的眼光很高遠,可他也實在是個很單純的人。一如當年尚未看清“是否將

唐高宗

葬於長安”這件事背後藏著怎樣的玄機,就直言進諫那般。他現在也不能弄清自己提出的建議得罪什麼樣的人,為什麼總不被採納。

陳子昂:俠骨不朽

“蠻夷知中國有聖王,必累譯至矣”是他理想的外交局面。然而,當外族對大唐不利,且矛盾不可調和時,陳子昂會毅然隨軍出征。

696年,契丹叛亂,陳子昂隨建安王

武攸宜

出征,充當參謀。陳子昂敏感得察覺到武攸宜缺乏謀略,不懂統兵。身為參謀,他數次勸武攸宜與

王孝傑

一起進攻。但武攸宜總是敷衍他,一直按兵不動駐守漁陽。後來他甚至因為受不了陳子昂每日來勸,直接將他貶作軍曹——僅比普通士兵高一級。

後來,王孝傑征討契丹,十七萬大軍全軍覆沒。武攸宜死守漁陽,眼看敵軍奪取幽州也不敢攻打。

陳子昂眼看國土被異族侵吞,再無法忍受心中的激憤。他又一次進諫,乞求武攸宜分一萬人給他,他願意做前驅為國盡忠。但武攸宜覺得他身體不好,又是一介書生,果斷拒絕他的請求。

也是在這段時期,陳子昂獨自登上幽州臺,任由霜風襲面、寒意侵身。他閉目良久,不發一語,不知過了多久,唇邊才浮現一抹笑意——他彷彿回到戰國時代,建造黃金臺求賢的

燕昭王

就站在他的面前,威嚴的君王眉宇肅穆,委他守衛河山的重任。而他鄭重地接過了那份信任,披甲執劍,衝鋒在三軍陣前,死生不顧。

而後他睜眼,入目之景,卻是一片蒼茫。黃金臺佇立如故,而站在這上面的君王已化塵土。陳子昂仰天長望,積攢十年的鬱悶爆發,在無垠的四野鋪散開來,將他整個人包圍。

於是天地間的孤獨感聚集起來,幾乎要將他壓垮。

陳子昂:俠骨不朽

然而陳子昂不是一般人。他年少好行俠,從文亦從未放下那份濟世之心,所以他不會屈從於任何困難。他凝望遠方片刻後,開口唸道: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登幽州臺歌》表現的不止是懷才不遇之鬱悶,更表達了一種孤身抗衡天地的英雄之氣,所以可以令後來的無數人深受震撼。而這種氣度,無疑可以作為一個時代的風骨。

後來,陳子昂的父親生病了。陳子昂也厭倦了處處受限的官場生涯,更不願意親眼看著這個王朝生出弊病,而自己阻攔無門。他當即借照顧父親的由頭回鄉修養。

陳子昂性至孝,對父親照顧得無微不至。然而父親還是在不久之後撒手人寰。

陳子昂在朝期間多次直諫,得罪了權貴。權臣

武三思

就在這個時候嗖使縣令段簡羅織罪名抓捕陳子昂。

段簡不但抓了陳子昂,還拿了陳家二十萬緡錢。陳子昂因父親亡故,哀不自勝,守喪未完又蒙此不白之冤,哀憤交織之下,舊疾復發,不久就死於獄中。

他逝世的這年,才四十二歲,正值不惑之年。但這個清剛單純的人至死也沒看明白黑暗的官場和政局,也沒有機會想清楚自己一片濟世愛民之心何以遭受如此的踐踏。

與大多數有名的詩人一樣,陳子昂被後人贈了一個稱號:詩骨。

元好問

曾寫詩這樣評價他: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論功若準平昊例,合著黃金鑄子昂。陳子昂的生活建立在極度繁華的物質之上,所以見過太多好東西的他不會輕易被擋住視線。

優渥的家庭還培養出了他剛強自信的性格,加之他十八歲才開始唸書,沒有受初唐所承的六朝文風影響,所以會根據自己的喜好打磨為文風格——他成了唐初推崇魏晉風骨的詩壇領袖,為

張九齡

、李白開了路。

陳子昂:俠骨不朽

陳子昂所寫《感遇》組詩直承阮籍詠懷、左思詠史的傳統,幾乎以一己之力扭轉了初唐文風。《後村詩話》中說: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陳拾遺首倡高雅沖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

韓愈也曾講: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儘管陳子昂十八歲才開始唸書,一生止於四十二歲,他還是獲得瞭如此耀眼的成就。

儘管他畢生之願是做一個政壇上的俠客,能為民請命、救濟蒼生,無意於成為文壇領袖。

但世事總不如人願,也總有意外的走向。

而無論如何,陳子昂的錚錚鐵骨已經被他以赤子之心熔入詩篇,那份令人顫慄的英雄氣魄會萬代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