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農業

組織學與胚胎學重點背誦內容

作者:由 可樂校園 發表于 農業時間:2020-07-06

1。何謂HE染色?

答:HE染色,即蘇木精一伊紅染色。蘇木精是鹼性染料,可使細胞核等具嗜鹼性的結構染為紫藍色。而伊紅為酸性染料,可使細胞質等具嗜酸性結構染為紅色。

1。簡答微絨毛的結構與功能。

答:電鏡下在上皮細胞遊離面伸出的許多指狀突起為微絨毛。表面為細胞膜,中間為胞質,內有縱行微絲。密集的微絨毛在光鏡下為紋狀緣或刷狀緣,可見於小腸及腎小管上皮。它的功能是擴大細胞表面積,有利於細胞對物質的吸收。

2。簡答纖毛的結構與功能。

答:纖毛主要是指呼吸道上皮細胞遊離面伸出的指狀突起,較微絨毛長、粗。外包細胞膜,內有9+2的微管結構。可以作定向擺動,幫助排出灰塵,細菌等。

3。內皮

答:襯貼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單層扁平上皮稱內皮。

4。間皮

答:分佈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單層扁平上皮稱間皮。

5。基膜

答:是位於上皮組織與結締組織之間的一層薄膜狀結構,被伊紅染為粉紅色,PAS染為紫紅色。它是由上皮組織和結締組織共同產生的,電鏡下可見其由基板和網板組成。它能引導上皮細胞生長與化;有連線支援作用;並具有半透膜性質,營養物質可從結締組織透過基膜滲人上皮組織。

1,上皮組織有何特點?它是如何分類的?

答:上皮組織特點有:①細胞排列緊密,細胞外基質少;②細胞有極性,分遊離面與基底面;③上皮組織無血管,其營養由結締組織內的血管提供,營養經基膜滲透而得;④呈膜狀分佈在人的體表及體內一切管、腔、囊的內表面;⑤主要功能是保護,吸收,分泌及排洩等。

上皮組織主要分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被覆上皮按細胞的層數及形狀分類。分為單層與復層兩大類。單層又分為:單扁、單立、單柱及假復層上皮。復層又分為復層扁平、復層柱狀及變移上皮。

I。簡述漿細胞的形態與功能。

答:漿細胞圓形或卵圓形,核圓,多偏於一側,染色質沿核膜內面呈車輻狀排列,胞質嗜鹼性。電鏡下胞質內有大量的粗麵內質網與發達的高爾基複合體。它可合成與分泌免疫球蛋白,參與體液免疫。

2。肥大細胞

答:肥大細胞是結結組織中一種主要細胞。 圓或卵圓形,胞質中充滿粗大的嗜鹼性顆粒,其特性為水溶性, 異染性,內含組織胺,肝素等物質。電鏡下顆粒內有微粒呈板層狀或指紋狀。肥大細胞在過敏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

骨單位

答:是密質骨的主要結構單位,數最多,位於內外環骨板之間。中央為縱行的中央管,它是血管和神經的通道,其周圍繞著多層同心圓排列的骨板。

1。試述透明軟骨的結構特點。

答:①由軟骨細胞、基質、纖維構成。

②軟骨細胞,分為扁橢圓形的幼稚細胞,體圓的成熟細胞及深部的同源細胞群。細胞位陷窩內。LM下胞質嗜鹼性;EM下有粗麵內質網,高爾基體,脂滴等。它的功能是合成纖維與基質。

③基質:透明的固態。主要為以硫痠軟骨素為主的糖胺多糖結合有許多水分。陷窩周圍的基質含多量硫痠軟骨素,染色深為軟骨囊。

④纖維,膠原原纖維細少折光率與基質致,光鏡下不可見。

4。血液中的無核細胞有什麼?結構與功能如何?

答:血液中的無核細胞有成熟紅細胞、網織紅細胞與血小板。

成熟紅細胞為雙凹圓盤形,直徑約7。5pum,表面為細胞膜,上可有血型( ABO)抗原,內充滿血紅蛋白。它的主要功能是攜帶O2與部分C02。血中還有少量網織紅細胞,它是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在煌焦油藍染色下可見內部有少量深藍色的細網狀結構。

血小板較小,為雙凸圓盤狀,光鏡下分顆粒區與透明區,電鏡下可見少量細胞器與顆粒,後者內含凝血酶原致活酶,在止血與凝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光鏡下如何區分各種白細胞?

答:光鏡下主要根據三點來區分各種白細胞:

細胞形態大小;胞核形態,分葉與染色;胞質染色及顆粒。

①淋巴細胞:圓形,分小、中、大三類。核圓,染色質緻密成塊,染色最深。胞質較少,染成天藍色,可有少量嗜天青顆粒(淺紫色)。

②單核細胞:大,橢圓或圓形。核腎形,馬蹄形或圓形,染色質稀疏呈網狀,染色淺。胞質灰藍色,可有嗜天青顆粒。

③中性粒細胞:圓球形,核可呈桿狀或分葉狀,以分3葉者居多,染色質聚整合塊染色深。胞質中可有嗜天青顆粒與特殊顆粒,染成淺粉紅色。

④嗜酸性粒細胞:圓球形,,核分葉狀,2葉居多。胞質中充滿粗大的嗜酸性顆粒,染成鮮紅色。

⑤嗜鹼性粒細胞:圓球形,核形狀不定。細胞中充滿粗大的,大小不均的嗜鹼性顆粒,可以在胞質內,也可遮蓋在核上,染成紫藍色。

1。簡述肌節的結構和功能。

答:是骨骼肌纖維結構和功能(收縮)的基本單位;指相鄰兩條Z線之間的一段肌原纖維;由1/2I 帶+A帶+1/2I帶構成;I帶含細肌絲,後者固定於Z線,A帶含細肌絲和粗肌絲,後者固定於M線,A帶中央只含粗肌絲的部分為H帶。

3。閏盤

答:為心肌纖維間的連線結構;橫向處有中間連線和橋粒,可加強心肌纖維間的連線縱向處有縫隙連線,可傳遞電衝動,使心肌同步收縮。

2。試述三種肌纖維的光鏡結構特點。

答:骨骼肌纖維為長圓柱狀;細胞核多個,位於肌膜下;有明顯橫紋和肌原纖維。

心肌纖維為短圓柱狀,有分支;1或2個細胞核,居中;有橫紋;細胞間有閏盤。

平滑肌纖維為梭形;一個細胞核,居中;無橫紋。

1。尼氏體

答:是神經元特殊的結構;主要分佈於核周體及樹突;嗜鹼性;由粗麵內質網和遊離核糖體構成;可合成蛋白質。

2。神經原纖維

答:是神經元內特殊的結構;分佈於胞體及突起中;嗜銀性;由神經絲和微管構成;具有支援及物質運輸功能。

3。郎飛結

答:存在於有髓神經纖維中;為相鄰兩髓鞘節段間無髓鞘狹窄處,此處軸膜裸露;其存在可提高衝動傳遞的速度。

1。試述化學突觸的結構特點和功能意義。

答:化學突觸由三部分構成:突觸前成分,突觸間隙和突觸後成分。

突觸前成分常為軸突終末膨大;內含突觸小泡,小泡內貯存有神經遞質;突觸前膜特化增厚。

突觸後膜也增厚,並有特異性受體。

突觸的功能為單向傳遞神經衝動,使神經系統連成一一個整體。

2。微迴圈

答:指從微動脈到微靜脈之間的血迴圈,是血液迴圈的基本功能單位。由微動脈、毛細血管前微動脈和中間微動脈、真毛細血管、直捷通路,動靜吻合與微靜脈組成。

1。電鏡下三類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分佈。

答:毛細血管分連續毛細血管、有孔毛細血管和血竇。

連續毛細血管

①內皮細胞連續,其間有緊密連線

②內皮細胞內含大量質膜小泡

③基膜完整

④分佈於肌、結締組織腦等處

有孔毛細血管

①內皮連續,有孔

②有孔毛細血管基膜完整

③分佈於腎血管球、胃腸黏膜、內分泌腺等處

血竇

①內皮間隱大,管腔粗細不一,內皮細胞可有孔

②血竇基膜可有可無

③分佈於肝脾內分泌腺等處

2。淋巴細胞再迴圈

答: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組織內的淋巴細胞可經淋巴管進人血流,迴圈於全身,它們又可透過彌散淋巴組織內的毛細血管後微靜脈,再返回淋巴器官或淋巴組織。如此週而復始,稱淋巴細胞再迴圈。它的作用是促進免疫細胞間的協作,擴大免疫效應。

3。動脈周圍淋巴鞘

答:脾中央動脈周圍有厚層彌散淋巴組織,由大量T細胞和少量巨噬細胞與交錯突細胞等構成,稱動脈周圍淋巴鞘。

4。單核吞噬細胞系統

答:單核細胞和由其分化而來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細胞稱為單核吞噬細胞系統;是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成分,如肝的枯否細胞,肺的塵細胞,巨噬細胞等。

1。試述淋巴結的結構和功能。

答:淋巴結為實質性器官,分被膜、間質和實質。

被膜包於淋巴結表面,由薄層結締組織構成,被膜結締組織伸人淋巴結內,形成相互連線的小梁,淋巴結門部血管進入淋巴結後分支並走行於小梁內,小梁及小梁內血管構成間質。

實質又分淺層的皮質和深層的髓質。皮質又分淺層皮質、副皮質區和皮竇。淺層皮質中有淋巴小結,主要含B淋巴細胞,中央淡染區為生髮中心;副皮質區在皮質深層,為彌散淋巴組織,主要含T淋巴細胞,其中有毛細血管後微靜脈;皮竇分被膜下竇和小梁周竇,由內皮細胞圍成,竇腔含網狀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等。

髓質分髓索和髓竇,髓索為淋巴組織條索,含B淋巴細胞多,髓竇結構同皮竇。

淋巴結的功能為濾過淋巴液和參與免疫應答。

2。試述脾的結構和功能

答:脾為實質性器官,分被膜、間質和實質。

被膜厚,含平滑肌纖維,外覆間皮。被膜結締組織伸人脾內形成小梁,小梁粗大,含小梁動、靜脈,小梁動、靜脈來自脾動、靜脈,小梁及小梁血管構成間質。

實質分白髓,紅髓、邊緣區。白髓圍繞中央動脈的是動脈圍淋巴鞘,為彌散淋巴組織,主要含T淋巴細胞;其一旁有淋巴小結,又叫脾小體,主要含B淋巴細胞。紅髓分脾索和脾竇,脾索為淋巴組織條索,主要含B淋巴細胞,也富含血細胞;脾竇為血竇,內皮細胞呈長桿狀,內皮間隙寬大,基板不完整,周圍有大量巨噬細胞。白髓與紅髓交界的狹窄區域,稱邊緣區,含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及較多巨噬細胞。

脾的功能包括:濾血、參與免疫應答、造血和儲血。

1。試述擴大小腸吸收面積的結構。

答:擴大小腸吸收面積的結構有環行皺襞,小腸絨毛和微絨毛三種。

環行皺襞是小腸黏膜和黏膜下層突向腸腔形成的環行隆起,其上佈滿小腸絨毛。小腸絨毛是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層突向腸腔形成的指狀突起,上皮由吸收細胞、杯狀細胞和內分泌細胞構成,吸收細胞呈柱狀,細胞遊離面形成整齊而密集的微絨毛,在光鏡下為一層帶狀結構稱紋狀緣:固有層中含中央乳糜管和有孔毛細血管,分別與脂防以及糖和蛋白質消化物的吸收有關。環行皺襞小腸絨毛和微絨毛可使小腸表面吸收面積擴大約600倍,大大促進小腸的吸收。

2。試述小腸絨毛的結構和功能。

答:小腸絨毛是由粘膜上皮和固有層突向腸腔形成的指狀突起。上皮由吸收細胞,杯狀細胞和內分泌細胞構成,吸收細胞呈柱狀,細胞遊離面形成許多微絨毛,在光鏡下為層帶狀結構,稱紋狀緣。絨毛和微絨毛均參與擴大小腸吸收面積。絨毛中軸的固有層為結締組織,內有1-2條縱行的毛細淋巴管,稱中央乳糜管腸上皮吸收的乳糜微粒主要經中央乳糜管運送。中央乳糜管周圍有豐富的有孔毛細血管,腸上皮吸收的氨基酸單糖類由此進人血液。小腸絨毛固有層含少數平滑肌纖維它可使絨毛產生收縮運動,以利於物貢吸收和淋巴血液執行。

3。試述胃黏膜的結構和主要結構的功能。

答:胃黏膜由內向外分三層:黏膜上皮,固有層和黏膜肌層。

上皮為單層柱狀,細胞頂部含黏原顆粒,分泌黏液;上皮下陷形成胃小凹。

胃體和胃底部固有層結締組織中含大量胃底腺,為管狀腺,開口於胃小凹底部。胃底腺由五種細胞組成:壁細胞,主細胞,頸黏液細胞,內分泌細胞和未分化細胞。壁細胞大,多為圓錐形,胞質嗜酸性,核圓居中,可有雙核;EM下可見細胞內分泌小管和微管泡系統;功能為分泌鹽酸和內因子。主細胞為狀,胞質基部嗜鹼性,胞質頂部充滿酶原顆粒,HE染色呈泡沫狀,核圓,位於基部;EM下含租面內質網高爾基複合體和酶原顆粒;功能為分泌胃蛋白酶原,經鹽酸啟用變為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質。

黏膜肌層為內環外縱兩薄層平滑肌。

1。胰島的結構和功能。

答:散在於胰外分泌部腺泡之間的球形內分泌細胞團,細胞間有豐富的有孔毛細血管,稱為胰島;HE染色中,胰島細胞著色淺。細胞可分為四種:A細胞較多,外泌高血糖素;B細胞最多,分泌胰島素;D細胞分泌生長抑素;PP細胞分泌胰多肽。

2,門管區

答:相鄰肝小葉之間呈三角形或橢圓形的結締組織區域,稱門管區。其中可見小葉間靜脈,小葉間動脈和小葉間膽管三種相互伴行的管道的斷面。小葉間動脈:肝動脈的分支,內襯內皮,壁厚腔小;小葉間靜脈:門靜脈的分支,內襯內皮,壁薄腔大不規則;小葉間膽管:肝管的分支,單層立方上皮圍成。

1,試述肝小葉的結構。

答:肝小葉為多面稜柱體,中央有一條縱行的中央靜脈,周圍是放射狀排列的肝板和其間的肝血竇,肝板和肝血竇之間有竇周隙,肝細胞之間有膽小管。肝板由肝細胞單層排列而成。肝細胞是肝小葉中的主要成分,體大,多邊形,核圓居中,可見雙核,胞質嗜酸性,胞質內各種細胞器豐富且發達,如粗麵內質網,滑面內質網,線粒體,溶酶體等。肝血竇內皮細胞上有孔,細胞間隙較寬,無基膜;竇腔內有散在的肝巨噬細胞。竇周隙為肝細胞與血竇內皮細胞之間的間隙,肝細胞的微絨毛沒入竇周隙;竇周隙中有貯脂細胞,與貯存維生素A和合成纖維有關。膽小管為相鄰肝細胞胞膜凹陷所形成的微細管道,肝細胞微絨毛伸入膽小管內,膽小管周圍有緊密連線封閉,防止膽汁外溢。

2·試述胰腺實質的結構和功能。

外分泌部包括腺泡和導管。腺泡為漿液性,腺細胞錐形,核圓形,位於基底部;胞質基部嗜鹼性,頂部嗜酸性;EM下可見豐富的粗麵內質網,高爾基複合體和酶原顆粒;腺泡腔內有小的淡染細胞、為泡心細胞。導管包括閏管、小葉內導管、小葉間導管和主導管。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含多種消化酶。

內分泌部又叫胰島,為腺泡之間的內分泌細胞團,細胞染色淺淡,其間有豐富的有孔毛細血管。細胞可分為四種,A細胞分泌高血糖素,B細胞分泌胰島素;D細胞分泌生長抑素,PP細胞分泌胰多肽。

1。氣血屏障的結構與功能

答:是指存在於肺泡腔與肺泡隔毛細血管腔之間的結構。主要有: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層,I型肺泡細胞與基膜,薄層結締組織,毛細管基膜與連續內皮。有的地方無結締組織。氣血屏障很薄,利於氣體交換。

2。 I型肺泡細胞

答:是肺泡上皮中的一種細胞 ,細胞扁平狀,很薄,核扁平細胞器不發達,有較多小泡。它是構成氣血屏障的主要細胞。

3。 II型肺泡細胞

答:位於I型肺泡細胞之間,立方形,核圓,胞質呈泡沫狀。電鏡下除見有一般細胞器外,還可見分泌顆粒,內含有平行排列的板層狀結構,稱為嗜鋨性板層小體,主要含磷脂類物質,細胞將顆粒內容物釋放後,鋪展於肺泡內形成一層薄膜,稱表面活性物質,它可降低表面張力穩定肺泡直徑。

1。試述肺導氣部的組成及變化規律。

答:肺導氣部組成如下:葉支氣管、段支氣管、小支氣管、細支氣管,終末細支氣管。導氣部的各級分支變化的規律是管徑漸細,管壁漸薄,結構漸簡單。葉支氣管至小支氣管,上皮漸變薄,杯狀細胞漸減少,腺體亦漸減少,軟骨塊漸減少。平滑肌卻相對的逐漸增多。至細支氣管這三大件(杯狀細胞、腺體、軟骨塊)已屬偶見,黏膜皺壁逐漸明顯。至終末細支氣管時,三大件已完全消失,平滑肌呈完整一層。

3。濾過屏障

答:濾過屏障是位於腎小囊腔與腎血管球毛細血管腔之間的結構,包括三層結構:有孔毛細血管內皮、基膜與足細胞裂孔膜。血液中的血細胞及大分子蛋白質不能透過此三層結構。而其它成分則被壓出至腎小囊內形成原尿。

4。緻密斑

答:緻密斑是位於遠曲小管靠近血管極的管壁上的一個橢圓形區域。該處遠曲小管的上皮細胞呈高柱狀,核橢圓而排列緊密。它能感受遠曲小管中Na濃度變化,並傳遞給鄰近的球旁細胞,調節球旁細胞腎素的分泌,最終完成對尿液生成的調控。

2。光鏡下如何區別近曲、遠曲小管?

兩種腎小管的區別

近曲小管 遠曲小管

細胞嗜酸性 強,色深 弱,色淡

細胞分界 不清楚 清楚

管壁 厚,細胞大 薄,細胞小

管腔 小而不規則 大而規則

刷狀緣 明顯 無

基底縱紋 清楚 不清楚

4。血-睪屏障的結構和功能意義

答:指生精小管與血液之間存在的屏障結構,由支援細胞之間的緊密連線、生精上皮及基膜結締組織、血管內皮及基膜構成,該結構可防止某些物質進出生精上皮,形成並維持有利於精子發生的微環境,還能防止精子抗原物質逸出管外而發生自體免疫反應。

2。試述睪丸支援細胞的結構與功能。

答:支援細胞呈長錐體形,底附於基膜,頂達腔面,單層排列,其側。頂嵌有各期生精細胞,故細胞輪廓不清,細胞核圓形或不規則形,色淺,核仁明顯,多位於細胞基底部,電鏡下胞質中滑面內質網、溶酶體豐富,高爾基複合體發達,微絲微管較多。相鄰支援細胞之間形成環形帶狀的緊密連線。支援細胞的主要功能:①支援和營養生精細胞;②參與生精細胞向管腔面移動和精子的釋放;③吞噬生精過程中遺棄的胞質;④合成雄激素結合蛋白,維持正常生精過程;⑤參與構成血睪屏障,穩定生精細胞發育的微環境。

1。原始卵泡的特點

答:原始卵泡中央為一個大而圓的初級卵母細胞,周園由單層排列的扁平狀卵泡細胞所包繞。該卵泡位於卵巢皮質淺層,數量很多。

2。初級卵泡的特點

答:初級卵泡中央為一個增大的初級卵母細胞,周圍的卵泡細胞變為單層立方或增殖為多層,在卵母細胞和卵泡細胞之間出現透明帶,緊貼透明帶的一層柱狀卵泡細胞,稱放射冠,在卵泡周圍形成卵泡膜。

3。次級卵泡的特點

答:次級卵泡的主要特點是出現卵泡腔(內含卵泡液);分佈在腔周邊的卵泡細胞構成卵泡壁,稱為顆粒層;卵母細胞與其周圍的卵泡細胞一起突向卵泡腔形成卵丘;卵泡膜分化為內、外兩層,內層細胞多,血管豐富,外層纖維多。

4。卵泡膜的形成和結構特點

答:原始卵泡發育至初級卵泡階段,由卵泡周圍的梭形結締組織細胞逐漸密整合層包繞在卵泡周邊形成卵泡膜,發育至次級卵泡階段,該膜逐漸分化為內、外兩層,內層細胞和血管較多,細胞具有分泌類固醇激素細胞的特點,外層纖維較多。

2。試述子宮內膜週期變化及激素調節。

答:子宮內膜的週期變化通常分為三期:

(1)增生期(又稱卵泡期):此期卵巢內卵泡生長髮育,在卵泡分泌的雌激素的作用下,內膜功能層修復,並增厚,基質細胞增生,子宮腺增多變長,螺旋動脈輕度增生,彎曲。

(2)分泌期(又稱黃體期) :此期卵巢已排卵,黃體形成,在黃體激素(孕酮、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宮內膜呈持續性增厚,子宮腺高度彎曲,腺腔顯著增大,螺旋動脈長而彎曲,可達內膜淺部;基質細胞肥大,胞質充滿糖原,脂滴。

(3)月經期:此時卵巢內的月經黃體退化,血液內孕激素和雌激素含量驟降,子宮內膜功能層的螺旋動脈發生持續性收縮,內膜缺血,組織壞死,繼之血管打“張,破裂,血液及退變、壞死的功能層組織一起從陰道排出,形成月經。

子宮內膜的週期性變化受下丘腦一垂體一性腺軸系的內分泌活動的調控。下丘腦調控垂體遠側部分泌FSH和LH。FSH刺激卵泡發育成熟和分泌激素,雌激素使子宮內膜由月經期轉人增生期,並維持和促進內膜發育生長,LH和FSH促進排卵及形成黃體,而黃體分泌的孕酮和雌激素又促進子宮內膜轉入分泌期。

1。簡述受精的概念和意義。

答:受精是精子穿人卵子形成受精卵的過程,它始於精子細胞膜和卵子細胞膜的接觸,終於兩者細胞核的融合。其主要意義:①啟動卵裂②恢復二倍體的染色體數,保持物種的延續性③決定胎兒的性別④使新個體具有與親代不完全相同的性狀,表現新的遺傳特性。

4。胚泡

答:桑椹胚的細胞間出現些小腔隙,逐漸匯合,最後形成中空的胚泡,中心的腔稱胚泡腔,腔壁為一層扁平細胞稱滋養層,胚泡一側的滋養層內面的一群細胞,稱內細胞群。覆蓋在內細胞群外面的滋養層細胞稱極端滋養層。

5。蛻膜反應

答:胚植人後,子宮內膜進一步增厚,其中血供更豐富,腺體分泌更旺盛。結締組織細胞更肥大並富含糖原和脂滴,這一系列變化稱蛻膜反應,這時的子宮內膜改稱蛻膜。

8。胎盤屏障

答:也稱胎盤膜,是胎兒血和母體在胎盤內進行物質交換所透過的結構。該膜自絨毛表面向內,

由以下幾層組成:合體滋養層、細胞滋養層與基膜、絨毛內薄層結締組織、絨毛毛細血管內皮基膜及內皮。

1。何謂植入?其過程與條件如何?

答:胚泡逐漸埋人子宮內膜的過程稱為植人(著床)。植人始於受精後第6~7天,完成於第11~ 12天。植入時,胚泡極端滋養層首先與子宮內膜接觸,並分泌蛋白酶,消化與其接觸的內膜組織,胚泡由此處逐漸進人子宮內膜,植入處附近的子宮內膜上皮增殖修復缺口,植人完成。植入的必要條件是:母體正常分泌性激素,使子宮內膜處於分泌期;透明帶按時消失;胚泡準時進人子宮腔;具有正常的子宮內環境。

4。試述胎盤的結構、血液迴圈和功能。

答:(1)結構:胎盤是由胎兒的叢密絨毛膜和母體的基蛻膜共同組成的圓盤狀結構。胎盤的胎兒面光滑,表面覆以羊膜,臍帶附於中央;胎盤的母體面粗糙。叢密絨毛膜,包括絨毛膜板和由此發出的絨毛幹,後者又發生許多小的絨毛;絨毛幹末端以細胞滋養層殼固定在基膜上,臍血管的分支沿絨毛幹進入絨毛內,分支形成毛細血管。基蛻膜發出胎盤隔,隔之間的腔稱絨毛間隙,子宮動、靜脈開口於此,故絨毛間隙充以母體血液,絨毛浸在母血中。

(2)血液迴圈:胎盤有母體和胎兒兩套血迴圈,兩者的血液在各自的封閉管道內迴圈,互不相混,但可進行物質交換。母體動脈血從子宮螺旋動脈人絨毛間隙,交換後經子宮靜脈開口流回母體;胎兒靜脈血經臍動脈分支流人絨毛毛細血管,交換後成為動脈血經臍靜脈迴流胎兒體內。

(3)功能:①物質交換:為胎盤的主要功能,胎兒透過胎盤從母血中獲得營養物質和O2,排出代謝產物和CO2;②內分泌功能:胎盤合體滋養層分泌多種激素,對維持妊娠起重要作用,這些激素是: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人胎盤催乳素,孕激素和雌激素。

標簽: 細胞  卵泡  上皮  結構  基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