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農業

這個湖,為什麼幾千年一直被稱作“池”?

作者:由 王凱 發表于 農業時間:2021-04-08

堆漚池是什麼

這個湖,為什麼幾千年一直被稱作“池”?

一池雪

池,水塘,大多是人工所為,形狀基本規整,一般規模較小;湖,陸地上聚積的大片水域,基本是自然形成,形狀大多不規則,規模較大。

運城鹽湖,億萬年前天然形成,周長約60公里,面積132平方公里,完全具備“湖”的特徵。但是,為何在人們口中和幾乎所有歷史史料中,對其的稱謂卻都是“運城鹽池”?

這就要從運城鹽湖的歷史說起。

有史記載以來,運城鹽湖因為盛產“民之必需”、“國之大寶”的食鹽而炙手可熱。自4000餘年前的上古時代,先民最初利用鹽湖風大日烈的自然條件結晶撈鹽而食;從舜帝時期開始,出現了有組織的“天然結晶,集工撈採”的方法制取食鹽。

從春秋戰國開始,人們在鹽湖邊修畦灌水,利用風日蒸曬獲得食鹽;盛唐時期,終於摸索出“墾畦澆曬法”產鹽工藝,俗稱“五步產鹽法”,標誌著鹽業生產步入一個新時期,這是鹽池生產史上一次劃時代的重大變革,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產鹽工藝。

運城鹽湖被劃分成整齊的地塊,地塊之間以“塍、渠、溝、路”為界,劃分為“井”(900畝,約合今280。8畝),每“井”九塊鹽田,每塊鹽田百畝(約合今31。2畝),每五戶“耕種”一塊鹽田。所以,人們看到的運城鹽湖,不是碧波浩蕩,而是都是一塊接一塊的鹽池。柳宗元在《晉問》中,曾經形容墾畦澆曬的情景:“溝塍畔畹,交錯輪迴,若稼若圃,漁兮鱗鱗,邐彌紛屬,不知其垠。”

解放以後,人民發現運城鹽湖蘊含著更多更有價值的化工原料,逐漸減少食鹽的產量,1986年,運城鹽湖徹底停止食鹽生產。運城鹽化集團,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專注開採元明粉、硫酸鈉和硫酸鎂等化工原料的開採,大力發展化工產業,日化產品曾數年全國銷量第一,化工產品行銷全球。化工原料的開採幾十年來也基本沿用了“池”的方法,只不過是“鹽池”改成了“硝池”。

月有陰晴圓缺,業有增虧盈餘。隨著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和全球經濟互聯互通,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出成為主流,化企“退城入園”勢在必行,運城市政府提出全面停止運城鹽湖的化工生產,要“還湖於民”,發展全域旅遊,將鹽文化、休養文化、關公文化、條山文化等融為一體,把運城鹽湖打造成國際性休閒體驗度假基地。

他們還實施科學開採,對運城鹽湖資源精細化利用,實現鹽湖和人類的高度和諧,以美的產業助推美麗的“中國夢”,立足運城鹽湖億萬年形成的黑泥、大鹽、礦水、鹽藻等珍稀美容資源優勢,先後與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和院校合作,應用先進技術,對運城鹽湖的天然美容護膚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開採及研發,生產出拜尼、36。5℃、藍哲、中華、美麗夢想五個品牌的礦物系列護膚品,包括特色泥鹽、膏霜乳液、高檔香皂、洗沐四大系列,40餘種單品,體現了天然、健康的護膚理念,成為護膚品民族品牌的“國貨新貴”。

縱觀運城鹽湖的發展,每一次產業變革,勤勞的勞動人民都曾付出巨大的艱辛和智慧,每一次產業轉型,都是時代的進步的結果,都促進了運城鹽湖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再次騰飛。

運城鹽湖因“鹽池”而聞名,運城鹽池幾千年的

歷經苦難與輝煌,終於迴歸了“運城鹽湖”的本來稱謂,“運城鹽池”的稱謂已逐漸成為歷史,漸行漸遠

標簽: 運城  鹽湖  鹽池  食鹽  開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