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農業

曾仕強談為人處世,的精髓都在這五條智慧裡

作者:由 錢某 發表于 農業時間:2022-04-23

聽師一席話,勝讀數年書。

站在大師思想高處,領悟圓融人生。

歡迎來到《聽曾仕強談國學與人生》課堂!

這講很重要,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人生在世,有事要做,有人情要談,為人處世是每個人必修的課程。我們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處世哲學典籍諸多,各家思想流派的哲學思想已經穿越漫漫的文化長河,流淌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裡,值得我們隨時復勘歷史記憶,從回望中,多多學習,多多受益。

正如,中國式管理大師曾仕強教授說的那般:“中國人的處世精髓裡,蘊藏了智慧。若能真實地掌握,透徹地理解,並付諸實踐,生活會變得更自在,內心也陽光。”

下面來看看,曾仕強教授說的哪幾條智慧是屬於我們中國人的處世精髓。

01

未雨綢繆,預先測算

我們中國人從古至今都非常信“天命”,這個天命並非迷信宿命,而是相信天道迴圈之常理,遵從事物發展之規律,沿襲四時更迭之順序,敬長幼有序之綱常等等。這些從國家秩序、社會常態、農耕勞作、民俗美德等方面都能充分得到佐證。

“天命不可違”就是自然規律不可違背。人力只有順應規律,事情才能呈現出好的結果。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執行,人們先做預先測算來衡量利弊,推演一番。

如果值得去做,再製定執行計劃,計劃過程會考慮天、地、人各方面因素,還包括過程中可能遭遇的瓶頸、困難、突發情況等等。

由於信“天命”,尊規律,人們不喜自大狂妄,而歷史上那些跌宕起伏痛苦的歲月,又讓憂患意識浸入了炎黃子孫的血液裡,凡事總不忘考慮到最糟糕的情況。

《易經》裡說:“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論語》裡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孟子·告天下》裡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自古沿襲的憂患意識,令未雨綢繆成為了我們中國人的處世精髓。凡事不急於一時,懂得 “從長計議”,不被眼前利益矇蔽。

現實生活中,我們具體可以這麼操作:

第一,養成制定計劃的好習慣

將計劃儘量細節,步驟明晰,儘量考慮到意外因素,針對預知的困難設計解決方案。

第二,從周圍成功案例吸取經驗

很多時候,在初次制定計劃時,常感到無從下手,那麼調查研究下以前案例,從前車之鑑中學習,還可從業內前輩那裡獲得一些啟發,那麼計劃框架的構建就不那麼沒有頭緒。

第三,結合自身特點調整

規劃是個人化的,所以,要結合個人的能力、個性、行為等特點來進行調整,才能更符合個人來做,也更容易讓計劃執行下去。

02

盡人事,聽天命

“盡人事以聽天命”這一句出自李汝珍的《鏡花緣》。自然規律之下,事物的變化因素太多,結果並不能由人力完全掌控。

我們只能盡力做好該做的,順從規律行事,不違背自然,那麼能否成功,就不能太過執著結果。

不論古今,世人做事最怕“時運不濟之時”、“懷才不遇之身”,但智者因為懂得規律不可違,知道“順規律興,逆規律亡”,所以,亦能在漫長等待中淡然自處。

古人崇尚“聽天命”,並非沒有反抗和革命精神,而是尊重規律法則。古人清楚逆勢而為,不過是自我能量的反覆內耗。忽略了規律存在,縱然像孔子這樣的大聖人也同樣會受挫。

在禮樂崩壞的春秋時期,孔子極力推廣儒家學說,經歷千辛萬苦,仍半生無果。直到孔子晚年研讀《易經》,才醒悟自己一直堅持了逆勢之事。正如孔子曾發的那句感嘆:“遇不遇者,時也”。

順應規律,隨變而變。無論順逆,“既來之,則安之。”無論成敗,“成不驕,敗不餒。”努力盡了,一切聽從自然大道的安排。

如何做?參照以下方法:

第一,佛系一點,看淡得失

養成自省反思的習慣,警惕落入“極端”圈套,保持中正狀態,不因得意而忘形,不因失意而失志。

規律運作之下,事物呈現變化多端,順逆隨時相轉。既然,外界條件不由人,那麼就從主觀方面入手,儘量心態平和,才能把路走得更遠。

第二,接受挫敗,完整看待自己

古人云:“勝敗乃兵家常事。”無論戰場還是工作生活同樣充滿著勝負。勝負欲是人天生的慾望,人們習慣性地將失敗會視為打擊,若失敗了,就會忍不住全盤否認自己。相反,智者將挫折當成是提高自我的契機。

正如,沒摔過幾跤學不會走路;沒喝過幾次泳池水,也學不會游泳。人經歷過大風大浪之後,心理承受能力才越強,這正是失敗帶給人的力量積蓄。

03

低調做事,謙和做人

我們中國人始終秉承著低調做事和謙虛做人的人生態度,主要原因是我們內心懷有對自然天道的敬畏之心。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七章說道:“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簡而言之,人該向身邊善於遵從大道的人學習,以那些不善於遵從大道的人為反面案例。

不尊大道的人必定受創,但尊大道的人,也不該不喜這樣的人,那樣就會讓內心產生各種迷惑。

人應該對身邊萬事萬物充滿敬畏心,充滿學習的精神,來不斷完備自身能量,同時對周遭萬物具備善待之心。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人太高調就難免生事端。再者,“人外有人”,任何時候,不要把話說滿,把事做絕,自我膨脹要不得。

要知道,宇宙浩瀚無邊無際,我們還有太多太多未知的知識,對此應該懷有敬畏心。低調做事,謙和做人,既給自己留有餘地,又不傷及他人,進退自如。

《孟子·離婁上》中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說的是,人的弊病在於喜歡給別人當老師,挑剔別人來顯示自己博學。

越是有智慧的人,越知道“學無止境”的道理,連孔子都說:“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當我們對世間一切心懷敬畏時,任何人都可能是我們的老師,這種不滿足的求知慾和進取心,將帶給我們無限的力量和持久的保護色。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呢?

第一,多看書、時刻保持學習精神

“不知者無畏”,什麼都不知道的人,什麼都不懼怕。若僅憑“無畏”精神來做事,那麼對自身的能力就會產生偏差認識,這種心理現象叫做——鄧寧·克魯格效應。讀書恰好可防止這種現象發生。

讀書除了明智,還讓我們知曉自身的渺小,世間知識體系的宏大,從而對世界產生敬畏心,如此便能催促自己保持謙遜的學習態度。

第二,多接觸積極努力的人群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周圍人的思維形式與行為習慣,會對我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如果結交了一些自大膨脹,華而不實的人,那麼久而久之,自己也會變得不能踏實低調地做事了。因此,我們要與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相處,相互鼓勵,相互監督,共同進步。

第三,不留戀表面名利

世事多變,沒有永遠的得意,也沒有永遠的失意。切勿被一時得失所誤,人生旅途中,一切考驗的結果,都是不進則退。

此時進了,下一刻,又可能退了。“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所有事情都是在起起伏伏中變化升級,只要順從規律,量力而為,該來的總會來。

04

遵從規律,應時而動

規律作用之下,世事變化萬千,想要保持順勢而為,就要“隨變而變”,需要人的“隨機應變”能力。

俗語說:“走一步,看一步”,並非毫無規劃下,隨性地走,隨意地瞧,而是知道規律之下,事物變化是常態,即便做好事前預測,也會出現各種不可預知的意外,只能根據以往經驗積累來應對。

《孫子·虛實篇》裡有一句:“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說的就是,領兵作戰時,要根據敵情變化來靈活地調整戰略戰術,不能墨守一些既定作戰策略。

無論生活還是戰場,“隨機應變”都尤為重要。

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甚至說:“隨機應變的能力,是解決生活上困難的武器,要比書本上的知識有價值得多。”那麼,具體如何做?

第一,時機未到,不妄動

事物發展遵從規律,當規律未把事物推至成功的節點,就算再付出更多努力,也是徒勞的。

《易經》裡講“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君子不會像庸人那般,隨時隨地炫耀實力,而是等到時機到來,才將實力拿出來,一擊而中。

第二,時機來臨,勿錯過

順規律行事,要隨時留意變化是否到了轉順的節點,一定不要錯過任何隱藏資訊。

第三,多跟前輩學習取經,積累經驗

警惕意外情況的發生,要及時作出應對策略。這種隨機應變的功夫並非一日養成,需要平日多積累,多學習前人經驗。

05

隨遇而安,知足常樂

《菜根譚》有句話說:“都來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說的是,對生活狀態滿意的人,就會像神仙一樣快樂,對生活狀態不滿的人,就永遠困頓,無法走出。

這句話看似唯心主義,但其實是遵從規律而處世的智慧。我們中國人時常講“隨遇而安”,其實是告訴自己,人生波折,有時順水,有時逆水,有時高潮,有時低落。有鮮花簇錦,烈火烹油,就有悽悽慘慘慼戚。

規律運作,境遇變化,人生也隨之起伏,若心緒完全被這起伏所影響,不懂“知足常樂”,那麼就很難有安寧的時刻,又何來恬淡的幸福?

若不能隨遇而安,那就算功成名就,下一刻,也許就遭遇事業的“滑鐵盧”。所以,沒有不順的處境,只有不順的心境。調整好心態,人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才能增多。

需要注意的是,隨遇而安也好,知足常樂也罷,都並非是消極躺平,什麼都不做。在順應規律地努力之下,起伏不定的人生中,身處高位不迷失,陷落低位不消沉。

無論哪種人生際遇,皆是上天給予我們的機會與啟示,皆是前因後果的關聯。

綜上所述,曾仕強教授提出的以上五條智慧,都是我們中國人的處世精髓。

若能仔細參詳,用心學習,學以致用,在實踐中運用嫻熟,必能在人生中從容不迫,怡然快意。

標簽: 規律  我們  天命  人生  遵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