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農業

<Death Squared>譯文

作者:由 暗尖 發表于 農業時間:2022-12-11

在譯文之前,我先做一段概述,便於讀者理解:

這是著名的“老鼠烏托邦實驗”,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醫學博士約翰B卡爾霍恩進行了多場“老鼠烏托邦”實驗,本文翻譯的實驗,是這一系列實驗中規模最大也是最出名的一個。

在自然環境中,老鼠生存環境惡劣,主要面臨五種危險:背井離鄉、資源短缺、極端氣候、傳染疾病、天敵捕食。卡爾霍恩博士認為,生物有兩種死亡,精神死亡(第一種死亡)和肉體死亡(第二種死亡),這五種因素就是老鼠肉體死亡的原因。他為一群家鼠構建了一個“烏托邦”,基本消除了這五種危險(作者稱為:讓“第二種死亡”死亡了),以觀察老鼠的行為。在他的烏托邦中,家鼠出現一系列現象,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Phase A)

動盪爭端:家鼠進入烏托邦後,互相之間鬥爭,奪取領地。

第二階段:(Phase B)

等級領地:雄鼠佔領領地,按照領地規模排名,最活躍的雄鼠擁有最具優勢的領地。共形成了14個領地,雌鼠簇擁成群,歸附於佔有領地的家鼠,排名最高的領地中,雌鼠數量最多,養育的幼鼠數量也最多,在此階段中家鼠數量激增。

雙邊對稱:這14個領地總體形成了對稱結構。家鼠形成了雙邊對稱性社會。以等級最高的領地為中心,兩邊依次對稱性地遞減。(類似於餐桌上,地位最高的領導坐在中間,賓客們沿著領導左右兩邊地位遞減)

第三階段:(Phase C)

增長停滯:家鼠出生數量極速放緩,增長陷入停滯

雄鼠畏縮:新出生的雄鼠們,面臨異常大的競爭壓力,被年長的、擁有領地的幼鼠“代際剝削”,同時,也競爭不過同齡的,更活躍的年輕家鼠。它們在競爭失敗後,陷入畏縮中。

雌鼠代勞、母性喪失:年長的、擁有領地雄鼠衰老,對領地的控制力減弱。同時,年輕的雄鼠又陷入畏縮,這迫使雌鼠站出來,代替雄鼠來保護領地。在這一過程中,雌鼠的母性喪失了,它們的保護領地的攻擊行為,會波及到自己的子女身上。

幼鼠夭亡:雌鼠的攻擊行為波及自己的幼崽,程度低一些的,也會過早地嫌棄自己的子女,在幼鼠尚未成熟前就將他們轟出家門,幼鼠幼年時行為能力發育不完善,終身都脫離社會,即使放回鼠群密度低的群落種,這些幼鼠仍然沒有組織社會的能力。

第四階段:(Phase D)

鼠群衰亡:鼠群出生率持續降低,研究人員本以為,當家鼠數量足夠少時,它們會重啟生育活動,但事實上並沒有。

奇特的“美麗鼠”:一部分自我保養極佳的雄鼠,從不和雌鼠交配,也從不參與雄鼠打鬥。

在這四個階段的最後,家鼠迴歸了“精神死亡”(也即卡爾霍恩博士說的第一種死亡)。

作者在最後得出等式:(第二種死亡)的死亡=(死亡)²=第一種死亡。

最後,還附有卡爾霍恩博士和其他專家的訪談。

以下為論文譯文:

死亡平方:鼠群的激增與衰亡

約翰B卡爾霍恩 醫學博士

(行為系統部,大腦進化與行為實驗室;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洛克維爾大道9000號,貝塞斯達,馬里蘭州20014,美國)

我談論的主要內容是家鼠,但我思考的是人類,治癒,生命及進化。生命和進化受到兩種死亡的威脅,精神死亡和肉體死亡。用古老的智慧來說,進化,就是獲得通往生命之樹的途徑。我回想到《啟示錄》中第一匹白馬的故事,它的騎士啟程出征,戰勝那些用死亡來威脅靈魂的勢力。啟示錄(ii。7)中還說:“得勝的,我要賜他吃神樂園裡生命樹的果子。”以及:“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

這故事引我聯想到天啟四騎士(修訂版 vi。7): “我看見,見有一匹灰馬;騎在馬上的,名字叫作‘死’。陰間也跟隨著他。他們得了權柄,可以管轄四分之一的土地,又要用

刀劍、饑荒、瘟疫和地上的野獸

去殺人。”(斜體由作者標記)。這第二種死亡逐漸成為現代醫學的關注重點。然而,在早期的醫學史上,或者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戒律中,都不可以阻止醫學像治療身體一樣,同樣地關注於治療精神,治療國家。我們不妨再想想約翰的另一篇手稿(修訂版。 Ii。11):“得勝的,必不受第二次死所傷。”

讓我們首先研究第二種死亡(表1)。《啟示錄》中列出的四種死因在自然界的動物生態學中有直接的對應(其中一個因素一分為二,形成總計五種)。我將簡要論述這五種死亡因素,然後討論在為小鼠構建的烏托邦環境中,採取哪些步驟來消除或大幅降低每一種因素的影響。

<Death Squared>譯文

<Death Squared>譯文

圖1

圖1 世界25,1970年2月10日,繁殖第681天后。卡爾霍恩站在家鼠的世界中,在他面前,一大群安靜的家鼠聚集在地上。我們注意到家鼠聚集在部分食物料斗上,而在其他同樣提供食物的料斗上卻幾乎沒有。這就是“行為沉淪”現象,食物是家鼠的首要需求,親近其他家鼠是後天習得的、次一級的需求,但它支配了家鼠的首要需求。圖由岡本耀一拍攝。

(1)移民

:野生環境中的動物很少直接死於“刀劍”;很少死於種族內戰鬥。更確切地說,種族內的衝突,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而那些在衝突中落敗的個體們,未能獲得留在出生地居住的權利,或者未能獲得擁有優等棲息地的權利,無助的他們只能遷移到邊緣的空閒的,次等的棲息地。在陌生和不太好的棲息地中,流亡者更容易受到其他致死因素的影響。從生物數量變化的角度來看,任何將多餘的成員從種群定居環境中逐走的做法都是致命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移民是一個死因。

(2a)資源短缺

:傳統上來說,糧食和水都是群體關注的焦點,它們少了,死亡的可能性就增加。缺乏住所、缺乏其他環境資源還有缺乏同伴將導致動物衰弱,或者對棲息地不適應,最終導致死亡或無法繁殖(物種死亡)。

(2b)極端氣候

:每種動物都進化出一種遺傳適應能力,以適應影響其生理機能的某些特定外部條件。若風、雨、溼度或溫度超過動物所能容忍的常規限度,動物要麼立即死亡,要麼因生理機能衰弱而增加死亡的風險。除了這些常見的死因外,洪水和大火還帶來了災難性的變化,對種群數量產生了廣泛和更持久的影響。

(3)傳染病

:儘管大多數動物演化出了一定的能力,來忍受入侵它們身體的寄生蟲、細菌和病毒,但除了疾病導致的正常損耗外,大多數物種仍然受到流行病的大規模捕殺。物種密度異常高時,疾病的傳播的可能性與流行度就增加。

(4)掠食

:在進化過程中,每個物種都有天敵掠食者,能殺死其某些成員。

即使大部分物種因為這五種死因而減員,他們仍存續了很長時間,那些以地質年代測量的物種也是如此。除衰老以外的死因造成的常規影響使得物種減少,為此,每個物種都開發了繁殖能力,以補償減員損失。我在死因中忽略了衰老,因為在自然界中,幾乎沒有動物壽命足夠長,可以免遭上述死因,活到生育年齡之後。

抑制家鼠死因的環境

這種環境的一部分屬性,在其他文章中(卡爾霍恩1969,1971,威戈斯基1970)已經探討規劃過。在這裡,我將闡述它的設計方案是如何降低死亡率的。

(1) 阻止移民:

封閉的物理世界是由四層高1。37米(54英寸),邊長2。57 米(101英寸)的的高牆形成方形廣場。儘管牆壁上有建築,增加了家鼠在世界裡可使用的有效使用面積,但這些家鼠無法爬過牆壁上部43釐米(17英寸)沒有建築的鍍鋅金屬牆。

(2a) 超級資源

:每64釐米 (25¼ 英寸)一段的牆壁結構都是相同的。四個直徑為7。6釐米(3英寸)、長 86釐米(34英寸)、粗12。5毫米(½ 英寸)的鐵絲網垂直焊接在牆壁上。底部的開口剛好連通著在地面上的玉米芯,通向每條隧道。在每條隧道的地面上方20。3釐米(8英寸)的間隔處,有4個3。2釐米(1¼英寸)的孔穿過隧道網孔,金屬牆上,家鼠可以進入20。3×12。7×10。2釐米(8×5×4英寸)的休息窩箱 。15只家鼠可以舒舒服服地睡在一個窩箱裡。因此,每個小屋中有四套四聯的無電梯的一居室公寓。房間是重複的牆壁結構,有相連的0。356 平方米(640平方英寸)的地板空間。一個15×25釐米(6×10英寸)面積的金屬絲網食物料斗位於牆體半腰上的16個小屋中,並與每組4通道的相連。家鼠爬過隧道外表面到達食物料斗。25只家鼠可以同時在一個料斗上進食。家鼠在隧道的外表面進一步爬行,可以到達一個10×45釐米(4×18英寸)的平臺,上面懸掛著4個水瓶。兩隻家鼠可以同時在一個瓶子下喝水。在離隧道底部幾英寸遠的地面上,有充足的紙條供應,作為築巢用的材料。考慮到吃飯和喝水需要耗費的時間,在家鼠數量達到9500只前,食物不會成為限制變數,鼠群數量達到6144只之前,水不會成為限制變數。考慮到在16個巢室中有256個窩箱,在鼠群數量超過3840之前,住所不會成為限制變數。考慮到動物傾向於聚在一起,導致每個巢穴中超過15個成員,在鼠群達到的高峰規模2200只時,20%的巢址通常是空的。因此,如果雌鼠願意的話,它們總有機會選擇一塊空閒的地方來養育後代。

(2b) 改良天氣:

家鼠的世界位於預製金屬建築的二樓。 在一年中最涼爽的幾個月中,環境溫度保持接近20℃(68℉)。 在一年中的炎熱月份,大型排風扇將室溫保持在21-32℃(70-90℉)的範圍內。 在室內,雨水不會使家鼠衰弱。空氣流動保持在較低水平,除非室溫較高時,空氣流動有助於散熱。沒有證據表明這種天氣狀況會增加死亡率。

(3)疾病控制

:本研究中用於繁殖的Balb C白家鼠

(小家鼠)

是從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繁殖地獲得的,那裡執行了最大程度的預防措施,防止家鼠患上流行病,例如沙門氏菌。以最高密度進行的細菌培養結果表明,這種微生物算不上我們研究中考慮的因素。大約每四到八週,我們將所有窩箱中的玉米芯和地面連同累積的糞便一起清除。

(4) 捕食者

:沒有捕食者。

我們在這個有16室的世界中開啟了鼠群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的確有一些死因存在。直到家鼠年紀很大的時候,衰老才成為鼠群減員的顯著死因。根據初步分析,雌鼠的更年期大概在560天左右。雖然我們尚未明確家鼠斷奶的年齡,但是我懷疑它排在更年期後很長時間。大量的家鼠活到了800天,相當於人類80歲。

種群迅猛增長,開拓利用資源的第二階段

1968年7月9日,4對48天大的Balb C品種家鼠在斷奶後隔離21天,之後進入16室世界。在為期104天(第一階段)後,第一批幼鼠出生。在這104天中,這些小鼠之間發生了重大的社會騷動,直到它們互相適應了彼此,適應了擴張的環境。在鼠群完成適應,第一批小鼠出生後,鼠群數目顯示出指數級增長,約55天翻倍(圖二)。種群數量的增幅大約是20,40,80,160,320,第五次翻倍增幅約為620。我稱其為快速增長的第二階段。在620只小鼠斷奶後,種群增速突然放緩,數量翻倍的時間延長至145天。第二階段呈週期性,在世界中出生的幼鼠達到性成熟並生育下一代,從而促進了種群數量的複利增長做出貢獻。

<Death Squared>譯文

圖2

圖2 封閉的烏托邦世界中,種群數量的歷史。虛線表示繁殖後大約700天時,根據當時的死亡率估計出的數字。第1000天以後,觀測數點位比預計的要低,這是因為其他研究了移走約150只小鼠。在第1471天的,當鼠群數量減少到100時,在圖表中增標了最後一點。在1972年11月13日(第1588天)對本文進行最後編輯時,勢不可擋的衰減趨勢使鼠群數量降至27(23雌和4雄,其中最年輕的年齡超過987天)。

第二階段中,小鼠的出生地分佈(圖3)提供了一個視角,洞察了發達的社會組織。正方形是由鋼筆繪製的牆,黑色小方形代表料斗沿著牆內壁而分佈的位置。在每兩個料斗之間有四套無電梯公寓,每套包含四個窩箱,可透過一條隧道進入。在第二階段結束後,我們做出的第一次調查中,將這四窩箱一組,共64組,每組中的出生幼鼠總數做成表格。總數在圖3中顯示為空心柱形圖,從筆繪牆壁開始向外延伸。

可以看出,出生趨向於集中於一部分窩箱中,而其他的窩箱幼鼠出生很少,甚至沒有。這種不均勻分佈的出生數,反映出,繁殖中的雌性會簇擁在一起,形成育雛群。圖3中的線條劃分了育雛群,線條從每兩個相鄰的兩個育雛群之間的窩箱底部交界繪出,連向世界中心。這些總數統計結果,反映了封閉社會系統的兩個特徵:

(1)雙邊對稱

:東北角的繁殖群在252天內僅育出13個幼仔,而相反位置的西南角,育雛群的生育數量則是8倍,111只。從生育率最高的育雛群的位置,到生育率最少的育雛群,在這兩個極端之間,無論是順時針方向還是逆時針方向看,出生的幼鼠數量都在減少。 這種趨勢反映了鼠群做出的嘗試,他們試圖在已經對稱的環境上,疊加更為有效的雙邊對稱性。

<Death Squared>譯文

圖3

圖3 繁殖後的第86至338天之間的幼鼠產量。黑色矩形代表食物料斗在世界牆內壁上的位置。條形圖表示在豎直放置的四個巢箱組成的一組中,出生的幼鼠數量。

(2)群體等級

:群體的生育數量可被視為其社會地位的指標。因此,可以對十四個育雛群進行排名,將生育111個幼鼠的組排第1,將僅生育13個幼鼠的組排第14。根據該排名繪製的幼鼠數量函式(圖4)反映了整個社會系統中顯著的等級排序。我們檢查一個社交群體中的幾個雄性展示的活躍度時,產生了排序,而活躍度排序與生育排序的結果相同。最活躍的雄性是最有優勢的,隨著社會統治力的下降,其活躍程度也隨之降低。這種活躍度被稱為“社交速度”(卡爾霍恩1963,1967,1971)。我們的研究表明,在14位雄性中,社交速度隨社會等級呈線性下降,其斜率與圖4大致相同。每個育雛群都有一個相關的雄性,該雄性在地面上的某個區域內擁有領地優勢,與圖3中所示的扇區大致吻合。這些領主雄性的勢力範圍在世界中心周圍重合。統治力最強的雄性總是與生育出最年輕幼鼠的育雛群呈現出相關性,而其他領地中雄性的優勢程度往往反映在與其相關的雌性的生育能力上。

<Death Squared>譯文

圖4

圖4 育雛群生產的幼崽數量等級-頻率曲線。育雛群中的幼崽數量反映了與群體相關的領主男性的主導程度

第二階段中,雙邊和層級制的社會組織都對資源最大化利用做出了貢獻,促成種群數量爆炸性增長。在此階段結束時,所有最理想的自然空間裡都充滿了組織化的社會團體。這14個社會團體共有150只成鼠。平均每組包含10餘個體,包括一個領主雄性,相關的雄性和雌性,以及其青少年和近成年的後代。在第二階段結束時,有470只幼稚小鼠受到母親良好的保護,接受了較好的早期社交。 因此,幼鼠的數目是社會中的成年鼠的三倍多。這個數字遠遠大於正常生態中,死因起作用的情況下幼鼠存活的數量。

二次種群增長受限,停滯的第三階段

從鼠群定居後第315天開始,並持續了245天,鼠群的增長速度要慢得多,145天才翻了一番,而不是第二階段的每55天翻一番。讓我們研究鼠群數目增長率下降所處的情況。在正常的自然生態環境中,活至成年的幼鼠的數量,比替代他們死亡衰老的前輩們所需的數量只多稍許。沒有社會利基的多餘鼠就移民。但是,在我的實驗世界中,沒有機會移民。隨著異常多的幼年鼠成年,他們不得不留下來,在鼠滿為患社會系統中爭奪角色與地位。在競爭失敗的雄性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畏縮了。它們變得非常怠惰,聚集在靠近世界地中央的大水池中。從那一刻起,他們不再與社群內的夥伴發起互動,他們的行為也不會受到領主雄性的攻擊。即使這樣,由於其他畏縮的雄性的襲擊,大量的傷口和疤痕仍然是它們的特徵。2個或以上的雄性吃飽喝足後回來,就是對它們安靜的同伴們產生了突變的環境刺激。由此引發的刺激,常常使其中一個正在休息的雄性攻擊另一隻與世隔絕的同伴,而它失去了逃跑的能力,雖然受到惡性攻擊,他們仍然相對不動。與這些畏縮的雄鼠相伴的雌鼠傾向於退縮到更高的盒子裡,帶幼崽的雌鼠不喜歡那裡的垃圾。這類雌性沒有表現出那些退縮的雄鼠特有的攻擊性特徵。

領主雄鼠有極端要求,會排擠成年同伴,他們持續防衛領土的能力下降了。漸漸地,對領土防禦的參與度減少了,領地也減少了。這使得哺乳期雌性的巢穴更加暴露在侵襲中。通常,在領地雄鼠在場的情況下,哺乳期雌鼠幾乎不顯示攻擊性。然而,哺乳期雌鼠為應對巢穴和通往巢穴的坡道遭受的入侵,確實變得好鬥,基本上接管了領主雄鼠的角色。這種侵略性推及到了他們自家的幼鼠,他們遭到攻擊,受傷並且在正常斷奶前幾天被迫離家出走。在第三階段,受孕機率下降,胎兒回吞現象增多。母性行為也被打亂了。幼鼠在分娩過程中經常受傷。

雌鼠將其幼仔運送到多個地點,在此期間,一些幼鼠被遺棄。許多家鼠幼崽上一次調查還在,而下一次調查前就消失了。調查中,干擾後的遺棄幼崽的行為,是雌鼠母性行為消失的特別敏感的指標。受孕率降低,胎兒死亡率增加,斷奶前死亡率增加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在第三階段為特徵的種群數量增長率突然下降的原因中佔了很大比例。實際上,第三階段末期,社會組織已經消亡。

數量規模減少,於第四階段消亡

在定居後的第560天,鼠群增長突然停止。少數幾個到600天出生的小鼠在斷奶後存活。在這段時間內,死亡數量略高於出生數量。在最後一隻幼鼠於600天出生之後,懷孕機率迅速降低,沒有幼鼠存活。最後一次受孕是在第920天。隨著衰老引起的死亡率增加,鼠群數量繼續下降。到1972年3月1日,存活鼠的平均年齡為776天,比更年期多了200天。1972年6月22日,倖存者只有122名(雄鼠22,雌鼠100)。前幾個月的數量呈指數下降,據此預計表明,最後一個倖存的雄鼠將在1973年5月23日死亡,即定居後的1780天。那時該種群肯定會生殖死亡,儘管這一預測是在鼠群定居後第700天做出的。先前的知識指出,當鼠群減少到極少數剩餘群落時,家鼠將重新增長,但事實是鼠群消亡了,這與先前的知識相矛盾。

回頭再看第三階段結束時,當時可能已經充滿了促使鼠群消亡的因素。在第三階段的中期,幾乎所有的幼鼠都被母親過早地嫌棄。它們在沒有建立起足夠的情感紐帶時就獨立生活。然後,當他們加入一個已經很密集的群體時,它們許多嘗試參與社互動動的行為,都被其他過路的小鼠物理性地破壞了。最後,我已經證明(卡爾霍恩,1963年),要使互動行為帶來的滿足感最大化,必須減少行為的強度和持續時間,其減少的幅度與群體規模超出其最佳水平的程度成正比。這會分割更復雜的行為。由於這三個過程(未能建立起早期社交能力,物理干擾發育中的幼鼠社交行為的,以及行為的分散),更復雜的社會行為,例如涉及求愛,生育和侵略有關的行為的成熟過程失敗了。對於雌性來說,還有一個明顯的例子,我們在這個16單元世界研究之外,還同時建設了一個兩2單元的世界。這個世界中,種群中的成員在第三階段轉入第四階段拐點之後的300天被殺害。其中有148只雌鼠在第三階段結束前的最後50天內出生。屍檢時,年齡中位數為334天的雌鼠中,只有18%曾經受過孕(即82%的女性子宮中沒有胎盤疤痕),只有2%懷孕。(這3只雌鼠中的每位只有一個胚胎,而正常雌鼠有的5個或更多胚胎)在此年齡,正常種群中的大多數雌性都能產下5窩或更多的幼崽,其中大多數都能成功養大。

與不育雌鼠相伴的雄鼠很快被冠名為“美麗鼠”。他們從不對雌鼠採取性行為,也從不參與打鬥,因此沒有傷口或疤痕。它們的毛皮因此保持良好狀態。他們的行為舉止主要限於進食,飲水,睡覺和梳妝,除了身體接觸之外,這些行為沒有任何社會影響。

16單元世界中後半部分出生的家鼠中,大部分像或完全是這些不育雌性和這些“美麗鼠”(雄性)。隨著原來能力更強的前輩們逐漸衰老,他們已經混亂的生殖能力也隨之終止。目前,只有“美麗鼠”雄性和與之相對的雌性仍處於正常的生殖年齡,但是他們很久以來一直未能發展生育能力。

我的同事哈爾西·馬斯登博士(1972)在第四階段中段三分之一時,進行了幾項研究,他將幾撥家鼠從擁擠的種群中移出,放入極低密度的新世界中。所有家鼠表現都是幾乎完全喪失了組織社會的能力,喪失執行完整生殖行為的能力。即使將它們與合適的異性伴侶放在一起,在不擁擠條件中長大的家鼠,也幾乎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它們保留了適當的生殖行為。

結論

哺乳動物的成員組成社會群體,當它們中間常見的死因顯著減少時,應得出本研究中的結果。身體死因(即“第二次死亡”)減少了,個體的生存數量邁向頂峰,這些個體已經發揮潛力,佔據了種群特有的社會。在幾代家鼠之內,在種群可用的所有自然空間中,角色都被填滿了。此時,高存活率讓許多年輕家鼠成長到性與行為都成熟,當眾多成年家鼠有能力參與適宜的種群活動時,它們的高存活率也畫上句號。但是,它們幾乎沒有機會來發揮潛力。為了尋覓成就,他們與社會中年長的老資格們競爭社會角色的所有權。這場競爭是如此激烈,以至於競爭同時,競爭者和老資格們的正常行為能力幾乎癱瘓,對雌雄兩性都是如此。正常的社會組織(即“體系”)分崩離析,它“死了”。

在這社會解體過程中出生的幼鼠,被母親和其他成年同伴排斥。社交紐帶在早期就發生故障,其與家鼠行為中斷複合,生活在高密度群體中的家鼠由於無意識的干擾,引起高接觸頻率,造成行為中斷。高接觸頻率又進一步瓦解了家鼠行為,這是由社會互動的隨機性造成的,社會互動的隨機性要求,為了從社互動動中最大化滿足感,社互動動的強度和時間必須減少,減少幅度和群體規模超過最佳水平的程度成正比。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類自閉症的家鼠,它們只有能力做出與基本生理存活相適應的行為。它們的精神已經死了(“第一種死亡”)。它們再也沒有能力執行那些更復雜的,與種群生存相適應的活動。在這條件下,物種會消亡。

對於家鼠這樣簡單的動物來說,最複雜的行為有求愛,護理幼鼠,保護領地,在社群內部分層,以及社群之間的交際。當家鼠未能發育出與這些功能相關的行為時,社會組織就不再發展,幼鼠也不再出生。正如我上面研究報告中的案例,所有的成員都會衰老,並最終死亡。種群終將滅絕。

對於人類這樣複雜的動物來說,沒有道理可以證明,類似的一系列的事情不會導致種族滅絕。有能力的人們想要承擔社會角色,如果社會角色減少,遠低於他們的需求,他們也抱有這樣的期望,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暴力和動亂。在這種環境中出生的個體,將會脫離現實,以至於喪失能力,甚至產生疏離社會。他們的最複雜行為將會分裂破碎。在後工業化的文化-概念-技術社會里,利於生活的想法將被阻塞,得不到學習、創造、利用。正如家鼠的生息繁殖和其種群最複雜的行為相關,人類的思想創造也同樣如此。各自丟失了複雜行為能力,就意味著種群消亡。

死因,肉體死亡=第二種死亡

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第二種死亡的死亡

=死亡的平方

=(死亡)²

(死亡)²導致社會組織解體=體系死亡

體系死亡導致精神死亡

=失去從事種群生存活動所必須的行為能力

因此:

(死亡)²=第一種死亡

得智慧,得聰明的,這人便為有福。智慧對握持的人是生命樹。她的路都是通向和平的。

(舊約箴言 iii。13, 18和17, 重排版)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Calhoun J B

(1963) In: Physiological Mammalogy。

Ed。 W Mayer & R Van Gelder。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1,1-187 (1967) In: Comparative Psychopathology。

Ed。 J Zubin。 Grune & Stratton, New York; pp 1-51(1969)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Quarterly 1, No。 3,24-35 (1971) I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 The Use of Space by Animals and Men。

Ed。 A H Esser。 Plenum, New York; pp 329-387

Marsden H M

(1972) In: Environment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Perspectives and Applications。 Ed。 J F Wohwill & D H Cars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pp 5-14

Marsden H M, Calhoun J B & NGLKY

(1971) Crowding and Maladaptation: Behavioral and Neurochemical Observ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s, Philadelphia, December 1971 (unpublished)

Wigotsky V W

(1970) In: Engineering and the Urban Crisis: Part 3。 Urban Congestion。

Design News, Cahners, Denver, Col。; September 15, pp 48-60

討論

主持人

認為卡爾霍恩博士沒有提及汙染問題,還想問生育的動物們留下了什麼,他們是如何影響環境的?

卡爾霍恩博士

說他們(研究院)在飼養活動中不是很衛生,推測那可能是是汙染源。每隔6周或2個月,就清理環境,大部分的糞便和窩裡的髒東西都會被清除,但沒有東西消過毒。他認為,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系統中,沒有必要這樣做,而且這些家鼠要比大多數實驗繁衍場所中生存得更好。家鼠屍體最終被移走做檢查,但是過量的家鼠活體是主要汙染源;這是最基本的因素。汙染是社會性的,因為相互作用的因素太多了,超過了社會系統容納新個體的能力。能力受基因決定,並由情況改變。

主持人

認為觀點已經很明確了,但是汙染因素必然存在。當時有殘餘物、糞便、尿液和死屍。這些一定是因素。

卡爾霍恩博士

認為這些都是次要因素。他們需要維持一種狀態,廢物不能持續堆積,但是除此以外,實驗環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常的外部生態條件。

約翰·F·斯托克斯博士(倫敦)

說他對卡爾霍恩博士的幼鼠生育率圖示很感興趣,圖表顯示出,南部和西部的生育規模遠大於北部和東部。如果他正確理解了卡爾霍恩博士“世界”的構造,當時沒有外部標識告訴家鼠他們在哪個方向(雖然圖上有一個指向北方的箭頭)。他詢問卡爾霍恩博士,他是否認為其他因素可能決定幼崽出生率分佈不均。

卡爾霍恩博士

回答說,他目前確信,無論是否有一些外部因素影響了假想出的社會軸心的方向,世界25中的家鼠社會系統都會發展出一個雙邊對稱的組織結構。他尚未檢查其他四個較小的小鼠種群的地理方向。其他因素,比如空氣流動,可能有一部分影響,但是他認為,出生率分佈不均是一種偶然現象,一旦形成,就會在維持穩定,貫穿整個社會程序。

主持人

注意到卡爾霍恩博士在論文中闡述,有統治地位的雄鼠是更活躍。他詢問這一點是怎麼測量的。

卡爾霍恩博士

說研究人員給每個家鼠單獨做了標記,並給環境中的特定地點做了編號。對家鼠個體移動程度和移動位置進行觀測,並與社會互動的資料相關聯。他們對種群進行了約100萬次觀測,其中,世界25的觀測規模最大,持續跟蹤時間最長。這是一項長期研究,他們也正在統計錄音帶中的資料記錄,以進行更細緻的分析。

RA威爾教授

(倫敦眼科研究院)

說,卡爾霍恩博士用顏色標註家鼠,這造成家鼠外觀差異,即使家鼠沒有彩色視覺,這仍然可能影響它們的行為。

卡爾霍恩博士

回答說,這是一個常見的問題,的確有一些初步跡象表明這會產生影響,但是統計分析結果出來之前,還無法回答這一問題。他無法判斷這是視覺還是嗅覺影響,但是在任何情況下,即使沒有標識家鼠也能識別彼此。家鼠的移動和體態傳達了大量資訊,他認為這些因素遠比顏色重要。

梅蘭比教授

說卡爾霍恩博士曾提出,到1984年,人類將像他的家鼠們一樣擁擠,這將產生災難性的影響。研究人類的實驗已經做了許多年。人類不是平均分佈的。他曾經在一些地方住過,那裡就像卡爾霍恩博士家鼠一樣擁擠。梅蘭比教授非常熟悉40年前倫敦的部分地區,當時那裡還是受限制地區。人們很少離開那兒。它們很少離開家超過四分之一英里,除非孩子們假期露營。他們生活在擁擠的環境中,同樣發育的很好。所以,透過研究這樣的社群,就不能得出答案了嗎?擁擠的,封閉的社群中的人類,行為方式像家鼠嗎?還是說,在瑞典和美國這樣的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中,這種行為最明顯?

卡爾霍恩博士

回答道,1984年不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年份,而是過了這個年份後,我們將失去機會,不能再做出決策、設計計劃來避免人口大災難。他闡述道,再任何情況下,人口密度

本身

並不是主要因素,社互動動的速率和質量是最重要的問題。他論文的基本觀點是,自四萬到五萬年以前,人類文明開始以來,儘管人口已經增長了1000倍,實際人口密度並沒有變化。楊教授提到,這一情況的原因是人類開發了新的空間,概念空間,這使得人們可以運用自己的想法來開發資源,引領社會關係。然而,這一過程中存在臨界點,到臨界點時,物理密度會壓垮人類的能力,使得人類無法再利用概念空間來應付人口增長,我們可能正在迅速接近此臨界點。生育率會受到人口密度影響,在印第安納波利斯,湯普森博士已經和這事情打過交道了(湯普森1969)。一項在蘇格蘭開展的更早研究(金凱德 1965)表明,死產率及其他因素和人口密度相關。然而,就概念空間而言,它可能是限制人口增長的必然因素,這或許是人類更難處理的概念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預見到人口出生率會進一步增加,超過臨界點(加勒

等人

1972)。

參考文獻

Galle O R, Gove W R & McPherson J M

(1972) Science 176,23-30 Kincaid J C (1965) British Medical Journal,1057-1060

Thompson J F

(1969)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105,1215-1221

主持人

打斷了卡爾霍恩博士,並告誡他應當對此多加小心。他討論的一直是老鼠,主持人也統一梅蘭比教授的觀點,有強大的禁忌症存在。比如,香港有最不可思議人口,人口密度比倫敦東部還高。他認為就目前看來,那裡的土著生活幸福,令人印象深刻。

卡爾霍恩博士

認為這是一個重大圈套。人類的基本核心就是保持緊張狀態。在家鼠中發生的情況是這樣的:他稱雄鼠為“美麗鼠”。最終,他們過著一種自閉生活。他們可以在常規慣例條件下發揮作用,但是當情況超出常規時,物種的力量消失了。他不知道香港發生了什麼事情。他一直在加爾各答,並對那裡的情況感到震驚。他認為,對那裡情況做出的解讀,現在會在阿姆斯特丹或者其他地方發生。他認為人類目前處於緊要關頭,可能有幾個不同的發展方向。人類的行為轉變中就有一種類似於“美麗鼠”:個體能夠進行日常生活,但是在遇到挑戰時,就失去了隨機應變的能力。

塞爾溫·泰勒先生

(倫敦)

詢問卡爾霍恩博士,在鼠群數量曲線下降的階段裡,他是否測量過家鼠的內分泌引數。

卡爾霍恩博士

回答道朱利葉斯·阿克塞爾羅德博士和拉里·Ng博士和他們的同事們測量了一些篩選過的家鼠腦中的兒茶酚胺合成酶。(家鼠由卡爾霍恩博士,馬斯登博士和他們的同事挑選),來反映在持續減少的擁擠人口中,家鼠特定的行為狀態。他不是這方面(神經內分泌學)的專家,但是,總體來說,生物化學影像表明,在“不合群”的家鼠中,生理壓力程度高於領主家鼠。在第三組家鼠中有一個有趣的發現,“美麗鼠”們有身體狀態極佳,但是他們不參加社交活動。它們的兒茶酚胺合成水平和領主家鼠相當。它們身體健康,但從來不嘗試著去處理社交情況。這表明,這些家鼠們從未嘗試參與社交,而非加入社交後從中退出。這些不同型別的家鼠都是在擁擠的環境中演化的,但是它們扮演不同的角色,或者就是沒有社會角色,或者拒絕嘗試角色,它們的行為表現和生物化學資料描述的完全不同。

主持人

詢問類固醇問題。

卡爾霍恩博士

說他尚未獲得更全面的生理學圖景。這類協同工作需要一開始就計劃好。令人進退兩難的是,已知種群增長中特定點位的歷史記錄,又要轉移足夠的家鼠。在種群歷史的任何點位上,轉移大量的家鼠都會有風險影響之後的歷史記錄。唯一有效的辦法是經營大規模的種群,然後在重要時間節點停止。勞動力問題非常嚴重。這不是普通的科學,也不是一個平衡實驗。它是觀察並重現一個過程;他是歷史性的。

詹姆斯·亨利博士

(南加州大學)

說,過去十年來,他們一直在跟蹤卡爾霍恩博士研究社會互動的方法,即自由繁殖的齧齒動物群體。他們已經使用更小的繁衍地,17至50只CBA家鼠,也使用標準化的,內部相通的窩箱結構系統來研究正常的動物和被社會剝奪的動物。角色行為被磁標記方法監控(伊利等人)。在被社會剝奪的動物中,打鬥行為反覆出現,隨著它們酪氨酸羥化酶,苯乙醇胺n -甲基轉移酶,腎上腺髓質兒茶酚胺合成的水平酶緩慢抬升,它們的社會組織也混亂了。它們患有持續的心臟收縮和動脈高血壓。幾個月後情況恢復,儘管刺激措施解除了(亨利,史蒂芬斯等人 1967)。在接受六個月以上社會刺激的動物中,主動脈和壁內冠狀動脈硬化,腎小球系膜發生變化,心肌纖維化和慢性間質性腎炎發生機率和嚴重程度都顯著增加(亨利,伊利等人 1971)。

參考文獻

Ely D L, Henry J A, Henry J P & Rader R D

(1972) Physiology & Behavior 9 (in press)

Henry J P, Ely D L, Stephens P M, Ratcliffe H L

Santisteban G A & Shapiro A P

(1971) Atherosclerosis 14,203-218

Henry J P, Meehan J P & Stephens P M

(1967) Psychosomatic Medicine 29,408-432

Henry J P, Stephens P M, Axelrod J & Mueller R A

(1971)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3,227-237

約翰伯金肖博士

懷疑卡爾霍恩博士在實驗過程中是否觀察到家鼠們發生突變的情況。

卡爾霍恩博士

感覺,有一些突變情況。他注意到有十幾只老鼠在周圍不停地轉,但這些可能是“前庭神經”錯亂的老鼠,是感染的結果,而不是突變的結果。即使知道了突變機率,第一代家鼠也會和最後一代非常相似。所以真正的結論是,即使家鼠有高度的基因純合性,社會環境影響仍然是巨大的行為分化的原因。

另附論文英文原文

第一頁左側內容,是上一篇文章的,原文從第一頁右側開始

<Death Squared>譯文

標簽: 家鼠  卡爾霍恩  幼鼠  鼠群  雌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