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農業

媽祖:福建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

作者:由 家族事記 發表于 農業時間:2022-11-11

媽祖是我國南海沿海地域一直以來的民間信仰,是由民間創造、後被官方所認可的

中國海洋之神

。媽祖文化則是由福建沿海地區發展至全國的一大地域文化。另外,媽祖信俗還在2009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

媽祖到底是怎樣的一位神仙,而媽祖文化又具有怎樣的內涵呢?

媽祖:福建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

圖:媽祖畫像

1. 媽祖形象和媽祖文化的演變

歷史上,最早有關媽祖的文獻記載是南宋廖鵬飛所著的《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其中描述了一位能預知人禍福的“

通天神女

”。

但其實早在南宋之前,媽祖的傳說就已在福建民間廣為流傳,並且媽祖的人格、形象和事蹟都在傳播過程中被塑造得更加具體、生動,媽祖文化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傳播至更遠的地方。

在民間傳說中,媽祖的故鄉為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

,其居民多以出海捕魚、經商營生。而媽祖本名林默,出生在當地的一個仕宦之家,先祖是莆田望族

九牧林氏

媽祖:福建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

圖:莆田風光

在媽祖降生之際,天空突然劃過一束紅光,從西北方向射入房間中,頓時四周光彩奪目,香氣四溢,隨之而來的還有陣陣轟鳴聲,不久大地也變成了紫色。看到這種異象,家裡人都認為這個女嬰必定不凡,所以便對她倍加疼愛。而且媽祖直到滿月之時都不曾啼哭,於是家人便為她起名為默,這便是林默之名的由來。

小林默自幼就聰慧過人,學起知識來毫不費力,並且還富有善心。就這樣,她成長為了一個知識淵博、樂善好施的人——她不僅

精通醫術

,經常治病救人,還

熟知天文地理

,能為出海的船民們預測天氣。並且林默終生未嫁,其一生都在踐行著仁義善舉,造福沿海的百姓。

而在林默死後,湄洲島的居民發現她變為了神女,被湄峰山的彩雲包裹著,身著紅衣出現在海上,保護著來往的船隻和航海的水手。

媽祖:福建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

圖:媽祖顯神

自那以後,林默便被人們稱為“靈女”、“娘媽”、“媽祖”……沿海人民都開始供奉媽祖的神像,祈求出海平安。媽祖也一直守護著海上的漁舟、商船,凡是遇到海難的船員和船隻最後都能化險為夷。

從這段媽祖顯神的傳說中可以發現,人們並非憑空創造了一個神靈,而是

賦予了媽祖人性

,為她創造了人的生平故事,營造了媽祖的親民感。

到後來,除了管理海洋之外,媽祖還被福建人民賦予了“治療瘟疫、拯救饑民、恩賜子嗣、保全胎孕……”的職能。這充分體現了媽祖最初是作為福建的“

鄉土之神

”而存在的,媽祖文化在這時還具有濃厚的地域性。

媽祖:福建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

圖:福建莆田媽祖廟;圖源:攝圖網

不過自南宋之後,媽祖的身份從地方性的“鄉土之神”逐漸開始向全國性的“公務之神”轉變

,這也說明媽祖文化不再侷限於一方地域,而是傳播至全國了。這種轉變體現在人們賦予媽祖的職能範圍進一步擴大至

維護國家安穩的層面

,比如平定叛亂、抵禦外敵、興修水利等。

在元、清時期,媽祖文化已經在中國神明文化中穩穩地佔據著一席之地。元代的統治者將媽祖的封號晉升為“天妃”,地位在百神之上,這意味著官方對媽祖作為

全國性神靈的認證

,以及對媽祖信仰的認可。而清朝的統治者則進一步將“天妃”的封號晉升為“天后”,與文昌帝君和關聖帝君並立,媽祖成為了

官方承認的最高品級的神明之一

媽祖的地位之所以逐步提高,與不同朝代的國情息息相關。

元朝時期,漕運為重

,所以南海的諸神,凡有功於漕運的都會被祭祀,其中媽祖是功德最大的神,所以頗受朝廷尊重。而

清朝時期,收復臺灣是頭等大事

,朝廷希望能得到海神的佑護,於是媽祖成為了清軍的“水師之神”,地位崇高。

媽祖:福建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

媽祖:福建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

圖:漕運

此外,媽祖文化從一方地域傳播至全國還

離不開海商的功勞

。福建臨海多海商,經常要出海貿易,媽祖作為他們所供奉的信仰也被帶去了所到之處。他們在外地建立的媽祖廟有時還會被當做商人

議事和交易的場所

,於是別地的商人也不免受到了媽祖文化的影響,開始信奉媽祖。比如清朝就有許多非福建籍的商人合建媽祖廟,祭祀媽祖,以及為媽祖慶生等。而在這樣的傳播過程中,媽祖文化的內涵也變得豐富起來。

媽祖:福建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

圖:南京天妃宮;圖源:攝圖網

2. 媽祖文化的內涵

人們在創造媽祖時,不斷為其賦予了許多美好的品質,這些都反映了當時人們所推崇的思想,這些思想也逐漸形成了媽祖文化的內涵。

媽祖文化的首要內涵便是

愛國敬業,無私奉獻

。在媽祖形象與職能的演變中,我們不難發現人們為其塑造了“樂於助人”、“護國佑民”、“忠君愛國”的人格品質。藉由這些品質,人們既教育了子孫後輩,又弘揚了民族精神。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內涵是

,並且這一內涵是在媽祖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才慢慢形成的。

媽祖文化中的孝道創建於元朝,發展於明、清,凸顯於民國

。元代關於媽祖盡孝的事蹟還不詳盡,但到了明朝,就誕生了許多媽祖海上救親的故事。雖然記載的文獻不同,但大抵都講述的是媽祖的父親和兄長在海上遇難,媽祖釋放出元神去救助。

而在清朝,媽祖的孝女品格被進一步強化與發揚。故事仍然是媽祖救親,但許多地方誌、雜記、族譜等文獻都開始著重強調其“

至孝

”的品格,有的文獻甚至認為媽祖封神是因為盡孝。

媽祖:福建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

圖:媽祖雕像

到了民國時期,新文化運動浪潮來襲,破除迷信的聲音高漲,媽祖作為不存在的神明自然是不被推崇的。南京民國政府當時頒佈了《

神祠存廢標準

》,供奉媽祖的天后廟就在其中,全國各地紛紛效仿之。

為了應對這一處境,許多維護媽祖文化的人便

積極強調媽祖文化中的孝道

,將媽祖海上救親的事蹟呈請政府稽核。在他們的努力下,政府最終同意儲存媽祖廟,但要求

將媽祖廟改為林孝女祠

。由此,“孝義”這一內涵在媽祖文化中得以凸顯。

如今,媽祖文化還多了一層

促進海峽兩岸和平交流

的涵義。過去受福建文化的影響,中國臺灣地區也有許多信奉媽祖的人,約佔臺灣總人數的三分之二。

並且兩岸的媽祖文化交流從未間斷,在近幾十年間,不斷有從臺灣到福建湄洲去祭拜媽祖的信眾。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前去湄洲島祭拜的臺灣同胞已

超過300萬人次

而媽祖文化的交流也反映了兩岸人民“

人同根、神同源,文化同脈

”的事實,媽祖文化在促進兩岸之間的民族認同、和諧交流上支起了精神橋樑。

媽祖:福建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

圖:莆田湄洲島媽祖廟;圖源:攝圖網

參考文獻:

[1]黃偉榮,黃丹丹,陳佳怡。媽祖文化的起源與發展[J]。炎黃地理,2021(01):118-120。

[2]陳金亮。媽祖孝女形象的塑造與演變[J]。閩臺緣,2021(04):41-48。

[3]陳祖英。媽祖文化的當代價值[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03):45-51。

[4]李伯重。 “鄉土之神”、“公務之神”與“海商之神”——簡論媽祖形象的演變[J]。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2):47-58。

[5]圖片來源:趣歷史、全歷史、攝圖網;封圖來源攝圖網

免責宣告:部分插圖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標簽: 媽祖  文化  之神  媽祖廟  內涵